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深刻理解“新时代”,需要哪三种历史观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8-01-01 16:09
摘要:“新时代”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十九大报告通过揭示我国发展处于的新的历史方位、“三个意味着”和“五个重要特征”对新时代进行了详细阐述。齐教授强调我们要从“三种历史观”的视角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大历史观”、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变迁的历史与党九十六年的发展历程的“中历史观”以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的“小历史观”,从这三个历史观层次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感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2月24日,由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课题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联合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伟大’”理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四个伟大”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等重要问题作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理解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最新的指导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凤城教授提出,正确认识“新时代”是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要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特点。他提出,十八大前后的改革动力实现了从贫穷拷问社会主义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变;改革的指导思想由“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转变为讲究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与前瞻性等;改革样态则从大刀阔斧式改革转向“啃硬骨头”式改革;“讲文化”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从属地位转变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独立目标;“一个中心”则从经济建设具有压倒一切的刚性要求转变为经济建设要与社会生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检教授认为,“提升”和“转变”是解读新时代的两个重要维度。他指出,新时代的“提升”表现在改革目标的提升和十九大报告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解读提升;新时代的“转变”则表现为总体发展思路的转变与具体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转变,表明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的调整和走向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他提出,从十九大报告及相关文件来看,以建立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为核心的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思路与走向已逐渐清晰。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金龙教授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时代条件和主体条件四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并着重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他认为,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更具系统性和丰富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齐卫平教授认为,“新时代”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十九大报告通过揭示我国发展处于的新的历史方位、“三个意味着”和“五个重要特征”对新时代进行了详细阐述。齐教授强调我们要从“三种历史观”的视角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大历史观”、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变迁的历史与党九十六年的发展历程的“中历史观”以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的“小历史观”,从这三个历史观层次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感。

 

“四个伟大”凸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

 

在7.26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一完整表述后,“四个伟大”正式写入十九大报告,成为十九大报告的重要概念与重要表述。对此,与会专家学者就“四个伟大”的历史形成逻辑、内在关系、价值贡献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柳建辉教授认为,“四个伟大”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具有从单个提出到系统提出的提出过程,是党对于自身初心和使命的一种科学认识及其为实现初心和使命的规律性认识和集中概括。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包心鉴教授认为,伟大工程的核心要义就是在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中焕发党的新气象,必须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和化解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二、必须紧紧围绕制度建党和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质量;三、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党始终是人民的公仆。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跃教授提出,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观点来正确理解把握伟大斗争,防止出现“左”或“右”的理解倾向。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纪亚光教授认为,“四个伟大”凸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折射的是在新时代最需要着力解决的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现代化问题;而反过来,以人民为中心能够为伟大梦想的实现保驾护航、保证伟大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进行伟大斗争不竭的源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刘靖北教授指出,伟大斗争是手段,为其它三个伟大扫清障碍;伟大工程是根本保证,起决定性作用;伟大事业是主题,为其他三个伟大指明正确的道路、方向;伟大梦想是目标,其他三个伟大都要围绕伟大梦想、朝着这个目标来进行,四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副巡视员许宝友教授认为,虽然中国国际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但对于国际形势要客观看待、保持理性态度,应当自尊自信但绝不能自满自大,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来推动“四个伟大”的实现。

 

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刘宗洪教授认为,首先,通过党的建设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建立廉洁政府,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为伟大事业调动人民积极性;其次,通过党的建设规范市场环境建设,为权力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为伟大事业提供重要保证和基础;最后,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机制也就是发挥理想动力、制度压力和利益激励这三个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党员骨干的积极性,坚持“党管干部、事业为上”的原则,通过党的干部制度的变革来突出伟大事业,为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提出,十九大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般的梦想,而是伟大的梦想。他认为,正确理解“伟大”的含义需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背景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背景。顾教授强调理解、认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离不开这三个背景,同时为推动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得以实现,就必须对理论自信提出三个要求,即理论创新的自信、理论武装的自信和理论引领的自信,将梦想和自信结合在一起,梦想因为理论更有厚重感,理论因为梦想更有感染力。

 

从严治党的功能既有监督也要有激励

 

“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以来,在管党治党的问题上采取了严紧硬的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认可、支持,风清气正的党内良好政治生态正在逐渐形成。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突出强调了党的建设问题。

 

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提出,全面领导必须切实践行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他认为,十九大以后各级党组织对经济文化社会文化事务有了更多的领导职权,从权责对应的角度来说这对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市场秩序的目标也加大了从严治党的迫切性,因此就必须推动从严治党往纵深发展,通过“六大建设”把严的标准和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此外,姚桓教授特别强调要明确从严治党的目标和功能,他认为管党的目的不是把党管死,而是管活、管好,努力打造既朝气勃勃又纪律严明的局面;从严治党的功能不仅要实现约束监督,同时又能提供保证激励,使全党真正形成一个党员“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而不出事”的最佳局面和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郝宇青教授主要从人性角度、能力角度、制度角度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党的建设问题中存在的官场“大忽悠”的问题,并对制度方面的原因做出深入解读。他认为出现官场“大忽悠”与制度约束弱、考核标准虚化和忽悠成本低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各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比较完善,但是对制度的遵循比较缺乏,存在严重的有大量制度但约束不到位的问题。最后,郝教授在提到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时指出问题解决的逻辑往往蕴含在问题之中,关键要把原因搞清楚,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齐卫平对本次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认为在本次研讨会中学者教授发表了大量的真知灼见,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