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财经时评 | 你以为搭上阿里巴巴就是“新零售”?别把“新零售”的路走歪了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17-12-29 06:00
摘要:“新零售”不是堆砌新技术,而是要强化零售的本质:产品和服务。

眼下,线下店谈转型,似乎必谈“新零售”。至于“新零售”是什么,市场好像给出很多可供模仿的对象:线上点单线下配送、超市卖场引入现场餐饮、“扫一扫”完成自助点单结算和后台数据分析;更复杂一点,还有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虚拟试衣、无人零售,应用增强现实(AR)技术的虚拟货柜,等等。如此种种,新零售看起来正成为业态叠加和技术叠加的成果。

 

可是,这些真的是新零售吗?

 

叠加技术,不要舍本逐末

 

笔者最近走访了几家打出“新零售”旗号的线下店,感受很不一样。

 

在新开业的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里,AR是门店的一大亮点:用户在门店使用手机淘宝“扫一扫”的“AR扫一眼”功能,就能获得一些原本看不到的信息,比如商店正中的那个大铜罐有什么用、主吧台上的那些设备到底是做什么的,等等。不过,最为流行的“扫一扫”自助点单等功能却没有出现在这里。

 

是技术条件不成熟吗?为烘焙工坊提供技术支持的阿里巴巴相关人员直接否认,而是给出另一个答案:星巴克坚持点单应该由消费者和伙伴(星巴克对工作人员的称呼)面对面完成,因为交流是星巴克服务的一大特色。虽然使用自助点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却会让门店丧失面对面交流的温度。

 

看来,在星巴克眼里,使用技术是要为服务做加法,如果应用技术会让原先的特色服务退场,那么它宁可暂时不用这样的技术。

 

但是,并非每家店都这么想。一家通讯运营商的“新零售概念店”也应用了AR技术,在门店中陈列了无人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潮”商品,手机“扫一扫”,能看到这些商品在线上的销售情况和评价。门店觉得这项技术很好,因为它能突破原先的空间限制,为门店增加更多的商品和互动。可笔者发现一个尴尬的细节:这家门店原本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各种运营商基本服务,包括申请和补办手机卡、更改套餐等。但为了给那些“潮”商品腾出空间,门店拆除了大部分原先供用户等待时使用的座椅,而直面用户的服务窗口也没有增加。换句话说,以后用户来这家门店办理业务,很可能连坐下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扫一扫”体验最新的AR技术。

 

通讯运营商的门店排长队、体验差的问题并非一天两天,可在加了新技术和新体验的“新零售概念店”里,原先的服务没有得到改善,这样的“新零售”改革会受欢迎吗?门店有关人士解释说:“概念店是为未来设计的,因为未来类似补卡、换套餐等业务都能网上自助完成,所以门店需要未雨绸缪,考虑这些门店闲置之后怎么办。”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消费者并不愿意为未来买账。因为当下柜台办理的业务并不能网上自助,门店早早拆除等候座椅、引入所谓的新技术,这样的“新零售”变革只能是舍本逐末。

 

有意思的是,这家“新零售概念店”里的AR技术,也来自阿里巴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新零售”中,技术是选项,但绝非加分项。对阿里巴巴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来说,他们推出的新技术可以为任何一家实体店所使用,甚至可以保证相关技术在使用时不出现问题,但这些技术投入后到底受不受消费者欢迎,“阿里巴巴”四个字不是保证书。

 

“新零售”呼唤“认清自己”

 

其实,即便是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巴巴,也从来没有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论是阿里巴巴自己的新零售项目盒马鲜生,还是与银泰、百联等商业集团合作中,阿里巴巴始终强调的是用技术改变“人(消费者)、货(商品)、场(场景)”这三个零售要素。换句话说,在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中,AR等新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新零售”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将商业最吸引人的部分体现出来,而不是把技术呈现给消费者看。

 

所以,一味进行技术叠加,不是新零售。同样的,一味增加业态,也不是新零售。在新零售的大潮中,要鼓励的是那些通过新技术、新业态“认清自己”实践,而不能把追求技术和业态的丰富作为改革目标。

 

好在通过各种“新零售”探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新零售”的核心。位于上海虹桥地区的虹桥南丰城有诸多“先天不足”:不在主干道、与地铁站有距离、周边是“有午市没晚市”的商务客流,但这个商场没有简单地用线上导流,而是选择“做好自己”。商场总经理张逸说,拥抱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但从商业本质出发,只有做出特色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虹桥南丰城用三年时间为自己增加了“亲子时尚地标”的标签,不是来自技术崇拜,而是全面实行“人、货、场”的重构:开业第一年,商场里的品牌调整比例接近20%,第二年差不多调整了10%-15%,第三年还将有10%-15%左右的调整。甚至在确定亲子商场的定位后,商场还对入驻的亲子业态进行严格筛选,拒绝同类竞争,比如引入了一家早教中心就不再引入第二家。“商场资源是有限的,与其开两家早教还不如开一家舞蹈培训室和一家早教中心,这样可以吸引两波不同的消费客群,或者是吸引同一客群来店消费两次。”张逸说的这个招商诀窍,或许能为其他商场提个醒:技术不是实践“新零售”的唯一途径,在“新零售”的大潮中,具体该怎么做,将考验商家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

 

一些网红店的做法也值得那些一味追求技术的商家学习。“撒椒”是上海近年来那种不大不小网红店的代表,经常排队,却又没有红得发紫直至昙花一现,而是稳步开出了几家分店。一次用餐偶遇品牌的菜品研发师,说起网红店的诀窍,他也把技术排除在外:二维码点菜和收款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完成后台数据统计,甚至可以预测消费绣球减少库存改善供应链,但是真正吸引消费者一次次来门店的是菜品,既有口味也有颜值。“你看,为了吸引你来这里拍个照晒个朋友圈,我在研究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怎样让你吃得开心又晒得出好看的照片。”这个把菜品“颜值”也算进工作重点的菜品研发师说,每半年要换一次菜单,更新率接近三分之一,而一个能够适应快速迭代菜谱的厨师,至少要培养8年。看来,新技术虽然很快能上手,但很多时候真正决定一家店能不能一直红下去的,不是上手很快的技术,而是这家店根本拥有什么。

 

在传统商业环境中,可能花三年时间就摸索出一条“旺铺”的经营之道,之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就能持续兴旺。但“新零售”时代,这个规则变了,因为市场上有太多的新玩家,如果不推陈出新,很快就会被用户所遗忘。只不过,推陈出新的诀窍,是技术又不仅仅是技术——单纯的技术可以带来炫酷的体验,但真正的技术在于经营者知道什么是消费者和市场最大的需求,并且知道怎么样去满足他们。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