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交9000块钱就能当大学教材主编,这奇葩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尚文 2017-12-12 09:57
摘要:“第一主编9000元、第二主编8000元、第三主编7000元”,花个万儿八千就能买个大学教材主编当?中介公司告诉你,这个真的可以有。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近日,高校教师刘强西向记者爆料,若干年前他参与了某高校出版社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XX导论》一书的编写,该书2009年出版,由刘强西的同事、资深教授张文彬担任主编。然而,当他拿到书稿时,竟然意外发现除了参与编写的人之外,副主编又多了3个人,而且他并不认识。刘强西说:“当时,张文彬教授召集我和另两位同事赵顺良和孙玉刚一起编写,大家分工各写了3章左右,最后由张文彬来统稿。”
   

 “第一主编9000元、第二主编8000元、第三主编7000元”,花个万儿八千就能买个大学教材主编当?中介公司告诉你,这个真的可以有。记者暗访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可以肯定地说,《XX导论》意外多出来的3个“副主编”,就是花了钱才挂上名去的的。因为从实际情况看,直接参与的就是4个人。如果说其他3名副主编也参与了编写的话,那么一连串疑问就来了:请问这3名“副主编”,你们与上述4位老师熟悉吗?你们是什么时候、由谁介绍加入到参编人员队伍中来的?参编的底稿存在哪里?主编在统稿过程中给你们提出和修改了哪些意见建议?出版的书籍中哪一部分是你们编写的?对于这些问题,相信这3位副主编是无以应答的——因为谎言就如纸糊的墙,一戳就破。难怪,当记者以某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名义,以教材再版需要修订为由与这几位“副主编”取得联系,分别向其索求当年参与编写的教材底稿时,他们分别只能以“太久远我都不记得了,我不太清楚这个,也不参与了”“时间比较长了,我也换过电脑了,只能给你一部分”“时间太久了,你留个邮箱,我找到再发给你”为由而“逃之夭夭”了。

 

连大学教材都能花钱当主编,那么,在其他书籍上花钱当主编的情况应该也是存在的。之所以出现这一怪异现象,与一些出版社“卖书号”给中介有关。“这其实就是买卖书号的升级版,出版社把书号卖给中介,由中介张罗后续经营事宜。”某高校出版社总编辑一语道破其中的机关。因为书号可以买卖,假如一些中介代理公司又有编辑团队撰写各类专著和教材,那么在他人编写的教材中“挂名”抑或附上第二、第三主编或多名副主编“搭顺风车”出售,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则新闻报道中说,一中介代理“提供的截图,仅商科类就有近百种教材可供‘挂名’出版”,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你情我愿的交易行为,但透过这一奇葩现象,折射的却是学术不端行径。这不仅有损学术固有的高雅圣洁的声名,也有失学术的公平。“同样出本书,我们三五年,人家三五万。”与其说这是一位高校教师对拿钱买主编还能评职称行为的痛斥,倒不如说是对踏实做学问的教师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呐喊。

 

从还原事实真相看,上述3位“多出来的副主编”是没有资格成为副主编的。因为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署名权不可转让,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挂名主编”有不小的市场,显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供应方显然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那么,从需求方来说,又是什么原因令其趋之若鹜呢?说白了,多数人就是为了职称评定,因为现在一些单位仍然将担任专著或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等列为职称评审条件。实际上,作者才是参加作品创作的人,主编、副主编主要承担统稿和联系作者这类行政事务性工作,并非创造性劳动。但在职称评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主编、副主编的条件似乎比作品创作人员更胜一筹。有鉴于此,已有出版行业人士呼吁,建议不再将主编、副主编、编委等作为评职称的条件,这些建议无疑是有的放矢之举。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