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当年上海人公用厕所,我做梦都在抢马桶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林凤 2017-12-10 17:55
摘要:一般情况,孩子们会让阿姨爷叔先上厕所,但如果“汰浴”进行到一半,阿姨爷叔只得皱眉咬牙地“屏牢”;有的会到其他楼层去“蹭厕”,往往也是遭遇“闭门厕”的。上厕所的“争夺战”,让年幼的我,甚至晚上做梦也会在“抢马桶”中惊醒。

 

这几年晚上到住家附近的公园散步,如遇内急,走三五十米便有公厕。厕内干净舒适,标志明确,有香气氤氲,还配有长青植物的摆件。我不觉内心赞赏并感慨,如今公园的厕所也搞得这么好,足见管理的到位和游客的文明。“小厕所,大革命”,在此也可见一斑。不由地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读小学和中学,每逢学校组织外出春秋游或看电影,妈妈总要给我几分钱带上,说是女孩子外出上厕所要付钱的。是的,那些年甭说外出上厕所不方便,即使在家上厕所亦不易,“抢马桶”是家常便饭。

 

我家所在的甘泉新村,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造的工人新村。一个楼层有六七户人家,只有两个卫生间,每天早晨“抢马桶”是一大景观:如厕的人“便意”未尽,门外的人敲着门焦急地催“侬好了伐?侬好了伐?我急煞脱了!”

 

因为工人新村住房外面是没有公厕的,解决内急只能在“内部”。而到夏天的晚上,卫生间又兼做浴室,成为左邻右舍争夺的“热门”。下班一路熬到家的阿姨爷叔,急于上厕所,正碰上孩子们摆浴盆的“汰浴”时段。一般情况,孩子们会让阿姨爷叔先上厕所,但如果“汰浴”进行到一半,阿姨爷叔只得皱眉咬牙地“屏牢”;有的会到其他楼层去“蹭厕”,往往也是遭遇“闭门厕”的。上厕所的“争夺战”,让年幼的我,甚至晚上做梦也会在“抢马桶”中惊醒。

 

我还经历过一次集体“方便”的“壮观”场面。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人民广场举行的大型集会,广场上黑压压地挤满人。为解决如厕,就在广场边缘临时挖了好几条土沟,用芦席围住,白纸黑字分别写上“男”“女”,内急的人直奔这处。男生鱼贯而出很通畅,只苦了女生,每次进入五六人同时“方便”,还是一长溜地排到广场外的人行道上。不知情的人,以为又在抢购紧俏商品呢,不由分说地接龙排上。

 

记得很多年前,曾看到《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报道:外国友人到中国,对吃喝玩乐的“民生”,几乎都是褒义词,唯独对“民泄”是贬义的。文中还举了个例子,一位外籍女士如厕时,对着蹲坑,带着哭腔对同伴说,“我怎样用啊?”

 

对此,我深有同感,但又觉得入乡随俗才能行得通啊。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在工厂任车间主任,有次坐长途车到外地出差。汽车半途停靠在一个农家饭庄,司机说“我们就在这里用餐”。憋了半天的乘客下车后,自然是先“方便”后用餐,那个公厕可真是让我如临深渊,就是搭在田间的一个破草棚,下面是粪池,地面搁两条木板。刺鼻的臭味和粪池里蠕动的蛆,望之令人胆战心惊。最要命的还是这个厕所是男女共用的。一人在内,须得同伴在外守护,以免异性误入。如此“方便”之后,我再无胃口吃饭。

 

说农村如厕难,其实在人口密集的上海老城区,如厕也是令人挠头的事。那时,我与先生正谈婚论嫁,到他家常为如厕犯愁。他家住的是石库门过街楼,没有卫生间和抽水马桶,仅在楼梯转角处放置马桶,围上一块布帘,一大家子共用这马桶。白天如厕都从住家的南高寿里走七八分钟,到安庆路浙江路上的公共厕所。我遇内急不好意思说出,就提出外出散散步,借机“方便”去,三番五次的,“散步”就成为如厕的代名词。

 

虽说“活人岂能让尿憋死”是戏谑的话,但那些年,上厕所难,着实也会让人被难倒。不像如今的城市,行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公厕的指示牌。即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街道上、商场里的公厕还较鲜见。我那时正患慢性肠炎,动辄要如厕。外出如果路途较长,必定预先服黄连素药品,以防尴尬。那次,我带年幼的女儿,坐公交车去父母家,要换乘两辆车。半途忽然腹痛难抑,直疼得满头大汗,手脚冰凉。急忙下车寻找公厕,举目四望不见踪影。忽见前面有家工厂,情急之下匆忙赶去与门卫师傅商量,请让我“方便”一下。正是厂休日,门卫师傅见我一介女士带着幼儿,满面惨态,想必不是歹人,就让我进去解了燃眉之急。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对老城区居民的如厕难有更直观的了解,而如厕难又带来一系列影响环境和健康的问题。老城区的人家,很多没有抽水马桶的,有的居民受不了倒马桶之累,就在家自行安装没有排粪管道的简便马桶,直接将马桶的排泄管道连接到下水管道;还有些居民为图方便,不愿跑到较远处的倒粪站排队倒马桶,就拎着痰盂或马桶,带上一根铁钩,将弄堂中央的窨井盖拉开,直接将粪便倒入下水道。尤其是每天上班上学时段,弄堂进出的人很多,人们从旁经过捂住鼻子,面露厌恶。

 

我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后,我们几位来自社区的代表,提出“民泄”与“民生”同样重要、与民众的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为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多次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群策群力,选址建造公厕。我们提议:在老年人晨练群集的公园或绿地,没条件建造固定公厕的,可以先行建造流动厕所;同时对于没有公厕的老城区,努力挖掘资源建公厕,方便居民的“方便”,就是补上民生发展的短板。我们的提议得到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响应,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将马桶拎进21世纪”的承诺,令我们这些来自社区的代表欢欣鼓舞。

 

进入21世纪,随着旧区改造力度的加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厕所革命顺应了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君不见,在公共景点,厕所是外观景观化,内观个性化;在街道上、商厦内,厕所是外观艺术化,内观人性化。“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清闲一会,即成造化神仙”,是人们对如今上厕所的描述。

 

“那些年,我们抢马桶”的故事,已然成为翻过的一页。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