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除了鲁迅,毛泽东对哪位名人的评价也用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忻平 2017-12-09 16:54
摘要:1944年11月,毛泽东曾在延安追悼邹韬奋的大会上留下这样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韬奋先生一生留下800多万字的文章。以《小言论》等栏目为标志,始终坚持“为大众说话、让大众读懂”的写作原则

最近一直在拜读陈挥教授的新作《中国出版家邹韬奋》,全书勾勒出了邹韬奋为动员民众、为民族解放奋斗的一生。这本书的第六章《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一章重点分析了邹韬奋价值观的发展和深化的轨迹。让我们看到邹韬奋是如何从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转变到共产主义者的。

 

我们看到邹韬奋通过在大英博物馆藏书楼对马克思原著的研究,通过对中国现实的分析,通过对国共两党的对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对中国革命的对象、方法和发展趋势、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出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读到这里,让人不仅掩卷沉思,一个出版人,专门跑到英国去读马克思的书,结合中国现实进行思考,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的思想的前瞻性和深刻性与理论的把握直接相关。有这样深刻认识的人在当时确实不多。为此,他的观点对于中国社会大众影响极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邹韬奋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民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是他一生的旨归。1944年11月,毛泽东曾在延安追悼邹韬奋的大会上留下这样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韬奋先生一生留下800多万字的文章。以《小言论》等栏目为标志,始终坚持“为大众说话、让大众读懂”的写作原则。

 

邹韬奋一直希望办一种合乎大众需要的日报,他说:“我生平无任何野心,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他一生先后创办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等6种报刊,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和译作。胡愈之先生说过:“假如鲁迅是不朽的人民的导师,韬奋却是真正的人民的伙伴,人民的朋友。”为此,他的文风、译风都不断变化,体现出浓浓的人民性。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无论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还是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邹韬奋都是积极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深刻批评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官僚作风,主持正义,反映人民的疾苦,努力促进民族解放事业。作为全国各界救国会的领袖,积极援助前方将士,组织社会的抗日救亡运动。拒绝蒋介石的召见,“七君子”事件中不畏权贵,在他身上硬骨头精神体现得特别明显。他的《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风行一时,被收录到高中语文课本中。他创办《抗战》三日刊,主编《全民抗战》,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专门推出了《战地版》,积极报道军民前线真实消息和日军的残暴罪行,广受读者欢迎。

 

作为一个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这种救国救民和教化民众、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五四”后的新文化人分成几类。有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研究到实践共产主义理想、“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党的创始人;有鲁迅那样为底层呐喊决不妥协的;有胡适那样有一定学者底线但与当局若即若离的;还有躲在书斋做学问或冷眼看世界的。

 

而邹韬奋走的是实业救国、出版强民的路子。在艰难的环境中,走出了知识分子的另一条道路。现代知识人走向十字街头的时候,有一个难题,是大众化呢,还是化大众?智性如何在民间延伸且又有民间性?理论和大义如何通俗化使得民众可以接受?精英文化如何走下神坛拥抱大众?当时上海文坛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附和所谓的简单的、粗糙的大众文化,出现了庸俗文化乃至恶俗文化。二是知识人以己身所好强行介入,改变了大众文化的生态结构。两种做法的结果都不理想,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那么,如何使两种文化在互动中形成新的时代文化,如何使文化作品成为民族觉醒的灯火。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邹韬奋在高尔基那里受到启示。他十分佩服俄国作家高尔基这种草根出身却唤起民众促进民众自觉和社会进步的人物。高尔基那种思想者的宏阔境界、高远的哲学气象和出身贫苦体现出来底层泥土气的蔓延,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因此,高尔基在当时世界影响很大。邹韬奋去莫斯科曾经给高尔基写过英文信。

 

今天看来,30年代俄苏新文学在中国引发热潮,不是没有原因的,它折射出邹韬奋也是一代中国先进文化人的唤起民众之梦,和他的这种情怀大有关系。他的一生都在为此努力。他搭建新闻出版民间新平台,不断改革出版手段,以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以平民化的文字语言,紧紧扣住时代精神并紧密地和社会现实、民族未来联系起来,走在时代前列,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他说:“我不想做资本家,不想做大官,更不想做报界大王。我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当时某大报只有发行一万份,而《大众生活》发行量竟然高达20万份。今天,我们看到,在他那里,没有传统儒生的迟暮之气,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以教化大众名义的教训语言,他的文字洋溢着新知、新智、新声的清新之风。新闻出版在他那里不仅是实业,也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民族解放的事业,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作为鲁迅所说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这就是邹韬奋之于时代最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习历史、学习党史,以史育人。不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就难以了解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我们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要向几百名会员推荐此书。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获得良好教益,也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是怎么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近代先进的仁人志士是如何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的。


作者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