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程门立雪”的“杨时”成为一条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流沙 2017-12-10 07:36
摘要:这座湘湖命运坎坷,千年来面积由大变小,最后沉于地底,成为泥砖厂取土用地。直到新世纪,有识之士提出恢复湘湖,硬生生挖了出来,让她重见天日。

G20峰会举办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南边,在杭州萧山区有一条南北向的路叫杨时路。每次经过,总以为是一个地名罢了。

 

一个秋末的周末,坐在一处售楼大厅的沙发里,看着外面那条少有车辆经过的“杨时路”,突然有了探究欲望。拿起手机百度,没想到的是,这条“杨时路”一下子把我带进了深邃的历史时空,百度百科里的一段一段的简介,就像一扇一扇的大门被推开,里面气象万千,让人产生一种“不识泰山”的个人局限感。

 

“杨时”原来就是成语北宋“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尊师重学的故事。他以程颐为师,见老师在屋里打盹睡着了,于是他就在风雪的门外等,待老师醒来,杨时的脚下全是雪了。“杨时”的事迹和家风广为流传,他的后代一共出了12位进士。

 

杨时的籍贯是现在的福建三明市,他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大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怎么会出现在杭州钱塘江南岸当年围垦出来的土地上呢?

 

因为他在这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份遗产就是100多万萧山人心中的“精神家园”——风景秀丽、静水姿洋的湘湖。

 

湘湖在杭州地界大名鼎鼎,其水面大小是西湖的4倍有余,湖底曾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这就是世界考古界中的“跨湖桥文化”,这个伟大的发现将浙江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此湖北边的连绵青山,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而在几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湘湖就是典籍中所载的越国的军港“固陵港”所在地,当年屯水军4万余,战舰500艘。

 

但出了杭州地界,就鲜有人知道湘湖的美和湘湖的文化底蕴了。因为离它20公里外的西湖,实在太有名了,湘湖自然是成了“灯下黑”。如论山水风光,湘湖品质上乘,非常值得一游,这里没有西湖的盛名,虽然少了游人如织,但多了闲适惬意。

 

那杨时是怎么与湘湖牵连在一起的呢?这源于他的一个决策和他为这片湖取名。

 

政和二年,也就是1112年,杨时赴萧山任县令。当时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之前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

 

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7000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800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从这段记载,萧山百姓对杨时的功绩感恩载德,并立祠代代祭祀。而让我恍然的是,立在湘湖边的那个石人像,该就是杨时了。

 

我虽然是杭州人,但对湘湖从未去作过考证。多年来,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湘湖”往往是湖南的专有名词,在湖南各类报刊文学杂志以至于长沙大街小巷,都有出现“湘、湖”字句或招牌。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这个人工水库形成之后,杨时说:“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杨时为何出此言,原因他在赴萧山为官之前,曾在湖南浏阳为官多年,以浏阳景物来形容,那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

 

此后,这座湘湖命运坎坷,千年来面积由大变小,最后沉于地底,成为泥砖厂取土用地。直到新世纪,有识之士提出恢复湘湖,硬生生挖了出来,让她重见天日。

 

我就坐在温暖的售楼大厅里,被阳光包裹着,因为知识的获得感,心中疑团的一个个解开,觉得全身都暖洋洋的。我所在这片区域,因为是G20峰会举办地,5年后又将是亚运会主体育馆所在地,高楼大厦的建设如火如荼,不消几年,这条窄窄的杨时路,必将淹没在几百米高的楼丛林立。但这条路就像一把钥匙,可以连接起历史,探知杭州久远而厚重的文化。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