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幼儿园虐童等个案背后,要警惕对师德常识的扭曲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于涛 林雅静 2017-12-09 06:40
摘要:回到常识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很容易形成共识,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老师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无不在这其中得以体现。

 

近段时间以来,在个别幼儿园发生的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也再次提出了师德建设问题。日前,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思想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大楼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沪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现在出现的只是极个别的负面个案,但是也给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也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深刻挑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理论规范体系与话语体系尤为重要,它需要立足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实际,必须重视从我国优秀教师道德传统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

 

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特聘教授王正平结合自己30多年从教经历,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仁爱”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素养。现在很多人在职场中喜欢讲权力、金钱,但是教师不是一般单纯的职业人员。王正平认为,“教育仁爱”是教育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仁爱”一词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密切相关,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仁”具有由“己”推“彼”的特性,又由“爱人”而推及“泛爱众”的发展路径。“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智、仁、勇”理想人格的君子。王正平认为,西方伦理学家对“仁爱”的理解和定义同样对教师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价值,即“仁爱”就是具有促进人类利益和造福人类社会趋向的对他人温柔同情、慷慨关怀、宽恕博爱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这些见解同样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仁爱”提供了思想根基。当代中国教育要有仁爱精神,教师更应当要有仁爱品德,要关爱同情他人,爱中也还要有智慧,要有规范和实践性。只有教师讲仁爱,才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也唯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和谐共处,才能构建良善的道德秩序,才能创造人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朱贻庭教授认为,对于现在在师德领域出现的问题,需要回到本原去看。何为教师?他认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师要通过教育人来传承教育伦理文化,因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要让人们重视和摆正教师应有的地位。何为教育精神?他认为教育即事业,要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教育的基本伦理是师生关系,有学生才有教师、教师道德。教师受人尊敬是因为教得好,有品行。“爱生”与“尊师”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社会上学生称老师为“老板”,这内含的是利益交换,既然是利益交换,还有什么情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修义教授提出,现在要回到常识。所谓教师道德的常识,就是千百年来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般的、普通的、基本的教师道德认知。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先要弄清楚何为教师、教师的教育对象为何,在弄清楚教育的意义后,教师应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赵修义看来,回到常识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很容易形成共识,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老师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无不在这其中得以体现。

 

在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是重要的一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夏乃儒教授认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养料汲取刻不容缓。他指出,《荀子》具有很大教育研究价值。荀子认为要体现“化民成俗”必要教学为先,这提示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要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关于师德建设,荀子提出的“积善成德”具有借鉴价值。这不仅仅讲的是知识方面,还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而重点就在于“积”字,不要好高骛远。荀子还提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就告诫我们,教学要有针对性,只知道让学生背诵课本的人,做不了别人的老师。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张自慧教授认为《礼记·学记》中有关师德方面的启示对当今师德建设仍具有很大价值,如师道之尊、师生关系、为师之道等内容的一些要求,现在仍值得借鉴。我们在教师面前应当有敬畏之心,教师也当有教学艺术。上海市伦理学会副秘书长赵琦认为,要有教育伦理的底线意识,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道德底线要明确区分,还要在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培育底线意识。

 

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最终应落实于教师话语权的提升,充分重视教师利益,改变教师付出与回报失衡的现状,让教师在被认同的环境下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教授认为,关键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这主要涉及在教育本质上的转化、在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上的转化、在教育使命上的转化、在师德上的转化等。而创新性发展,主要是基于时代实践的师德和教育伦理思想有哪些、应对哪些挑战、作出哪些反应、提出哪些新话语?诸如此类,需要我们在新时代中总结和提炼。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朱敏彦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是时代的需要,话语体系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独到的特色和创新成果。加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建设,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实践和时代生活,提炼新概念、凝练新观点、锤炼新表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把问题和学理、体验与思想、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民族历史经验的支撑,需要深沉的文化自觉。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吴新文教授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会扭曲常识,把不符合利润的常识加以压抑,为了追求利润会把不是常识的东西变成常识。对此我们要格外注意,因为这样会导致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理性化的计算的道德。教师伦理如何建构,从本质上说在于对关系的把握,既包括师生关系,还要注意教师和学校、政府、社会的关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龙宝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可以设置一个教师人格七层次的美德提升的结构来逐项加以探索:其一,教师人格的灵魂是信仰。其二,教师人格站立起来的基石是德行。其三,教师应成为智慧的引导者。其四,人格的指导原则和动力是价值观。其五,人格的心理张力是意志品格。其六,人格的境界是审美情趣。最后,教师人格是法权人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