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舆论+】我们为什么总是期待神童的出现
分享至:
 (6)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查睿 2017-12-08 19:47
摘要:别再把“00后”当小孩了,他们一不小心就忽悠了全国网民。

别再把“00后”当小孩了,他们一不小心就忽悠了全国网民。

 

1

 

 

最近,山东一名14岁“神童”火遍了互联网。

 

山东的齐鲁网和山东广电的“闪电新闻”APP报道了一个来自山东莱阳的“神童”李某,称他6岁就开始研发软件,8岁时自主研发了“开放式云计算平台”,此外屡次在国内外的大赛中获奖。由于成绩斐然,年仅14岁的他,已经被美国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录取。

 

在随后梨视频曝光的内容来看,这位“神童”甚至还“惊动”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后者特意发来了邮件,商讨入学事宜。

 

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这名“神童”的简历让人耳目一新,仅摘几条:

6岁,开始研究软件,自主设计了一键式关闭学校电脑的程序;

8岁,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平台;

2016年,注册成立莱阳喔普云计算有限公司

2017年10月13日,成功签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

这名“神童”被MIT录取的好消息,很快在微博上被各路媒体宣传。

 

2

 

然而,如此杰出的“神童”信息,却很快被一些媒体删除了,原来这份光鲜亮丽的简历涉嫌作假。

 

如今网上已经曝光了“神童”的几大疑点:

 

1、麻省理工是 “学院”而不是“大学”

 

视频截图中,李同学自称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而事实上麻省理工全称为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而非“大学”。

 

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李某 14 岁被 MIT 录取’的新闻”的回答中,最高票答案表示:“作为MIT的本科生,以他获得的奖项,就算是高三学生走正常渠道申请MIT,被录几率也非常低。”

 

2、所谓国外名校邮件的发件人是克林顿

 

图片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考察函中李同学的名字有个错别字(楠写成南),并且措辞落款相当不专业。另一封所谓外国大学的邀请函中,电子邮件收件人赫然写着“我自己的邮箱”,很可能这封邮件是收件者本人发给自己的。更搞笑的是,邮件落款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其实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字。  

 

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从来没有跟这位李某联系过。

 

3、“神童”简历有不实内容

 

在简历中,李某曾参加 “香港IDC商业高峰论坛”和“国际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搜索引擎上均未找到相关报道,所谓“ACPC国际大赛”是一个电子竞技比赛,而非互联网科技类比赛,至于“大中华区分赛区一等奖,并入选京东总决赛获得二等奖”的成绩,也不得而知。

 

4、MIT并无李某的任何记录

 

知乎网友“freddy”表示,近年来唯一被MIT录取的神童是15岁的AhaanRungta,印度裔美国人,上了MIT校报。这名“神童”自称10月被MIT录取,如果属实,美国新闻早满天飞了,两个月过去了,MIT校报也没有任何信息。

 

据“观察者网”报道,麻省理工官网并没有查到李同学的录取信息。

 

“环球时报”微信号也表示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官方进一步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或是与学生签合同的情况。所有的学生必须按照同样的申请流程申请入学,而且通常只会在高中的最后一年申请——而14岁的李某目前则只是“初四”。

 

即便有这么大的争议和质疑,莱阳市教体局宣传科仍然表示,李某确实被麻省理工录取,“在这边读完初中,直接到美国去读高中”,相关资料都是学校提供的。李某所在的莱阳实验二中的杨老师表示:初中生能和麻省理工学院签约,但目前不接受采访。

 

3

 

前两天还是“神童”,转眼就被“扒皮”了,舆论圈一时也“精分”了。

 

在“扒皮”前,网上还是一片羡慕之声,网友们纷纷感慨:“感觉这是开了挂的人生。”网友“就是miffy”还讨教起育儿经:“对于这种天才孩子,非常有必要采访他的父母,包括很多中高考状元,家长的教育非常关键,很想知道人家怎么引导的。”

 

在“扒皮”后,嘲讽声纷至沓来。网友“llkk”说:“从来没听说过签约上大学的,这又不是卖身进公司。就算校方再求贤若渴,最多也就是给各种奖学金。”

 

也有网友对转发消息的媒体不满。网友“画荚者”质疑:“这么假的消息,怎么有那么多媒体转发?如此带节奏,我们又该如何相信?”

 

“环球时报”微信号在提醒第一信源的审核义务时,也进行了反思:“很多信息已经被证伪的‘神童’,他的故事是怎么被山东两家正规媒体刊登出来的?这些媒体的记者到底有没有进行最起码的审核工作?作为跟风参与转发了这则问题新闻的媒体微博,我们也需要反思和检讨我们自己微博的管理与发布工作。”

 

4

 

那么,人们为什么总是对“神童”充满期待?

 

退一步说,之所以媒体如此热衷于报道“神童”,与我们的“神童崇拜”息息相关。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天才少年,向来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一些大学开设的“少年班”更是将这一民间话题推向高潮。

 

早在1978年,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倡导和支持下,中科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

 

据了解,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博士学位,比例远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有百名以上的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受此影响,“1X岁考上大学”的“神童”新闻也开始层出不穷,如今,随着00后年龄渐长,“神童”的重担就落在了00后的肩上。

 

就在不久前,“00后CEO”李昕泽也曾引起不小的舆论波动,他当时的经典话语包括:“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就没法了解互联网,因为已经老了。”

 

后来他也同样被网友“扒皮”,公司主打的产品包括萌狼输入法、崇才课表、猫桌面(智能电视桌面)、Bistro浏览器等App,下载量仅有几十个。

 

社会上推崇“神童”,是因为他们更有潜力,能为社会贡献更多,但为什么“神童”如今总被“扒皮”?两名00后“神童”被高高举起又重重摔下,仅仅怪孩子“作妖”吗?似乎有失公允。

 

“神童”的背后,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和老师。

 

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曾谈到:“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可是天才毕竟是稀罕物,难免有父母努力地用“泥土”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评论员乔幽行表示:“很多家长内心里,有一颗‘望子成龙’又急功近利急不可耐的心,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有出息。这种心愿太急迫,育子之路就可能走偏。说到底,这是一种病,一种崇拜智商的病,崇拜成功的病,更以智力发育为通往成功的惟一路径。从根本上说,这又是一种社会上的畸形成功观在一些家长身上的体现。其观念越偏执,其做法就越偏离。”

 

说到底,孩子的天分本就是多元化的,如果仅仅用成人眼里的“成功学”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成人的内心总怀着对“神童”的期待,“神童崇拜”的土壤就不会消失。我们期待“神童”的出现,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一味“人造神童”,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刘璐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