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乡间米道 】2小时卖出100只海棠糕,万年不变的老味道为啥还能成“网红”
分享至: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孙燕 2017-12-08 13:23
摘要:吃海棠糕的人,吃的也正是吃这个老手艺经久不变的味儿,倘若用机器替代了人工,恐怕就不是滋味了。

在奉贤区奉城镇上,范丙官算是一个“神秘”人物。每天早上约莫6点左右,下午3点前后,他会在街面上出现一两个小时,随后便不见踪影了。

 

可镇上最“出名”的,偏偏也是他。他做的海棠糕是当地一代代小朋友手中的零食,大人心头的回忆。人们走在街上,瞧见了他和他手边油亮亮的烤炉,仿佛时光不曾溜走。

 

自入冬以来,范丙官的生意迎来了一年中的高潮。出摊的几个小时里,门面前头总是排着队,准备的食材也往往够不上所有顾客的期待,就提前沽清了。还有周围镇上驱车十几里路赶来的老顾客,也都算准了范丙官出摊的时间,一来就要买一炉。

 

一炉海棠糕只有7个,需要烤5-10分钟,要是遇上“大户”一次性买走了,排在后面的客人就只有无尽等待。

 

传统工艺的弊端就是这样,达不到量产。范丙官凌晨4点起床煮豆、磨面、拌豆馅,用上了家里最大的盆,最大的气力,只够做200多个。一个卖一块五,收摊时刚好把第二天买食材的钱挣回来。

 

 

不过,吃海棠糕的人,吃的也正是吃这个老手艺经久不变的味儿,倘若用机器替代了人工,恐怕就不是滋味了。

 

范丙官做海棠糕的这套家伙什儿,是从上一位老师傅手里接过来的,生铁锻造,不知用了几个十年。如今也丢不得了,丢了没地方去买,用别的工具焙出的海棠糕味道又不对。模具分上下两块铁板,各有7个圆形的凹槽。一个在中间,其余六个围着一圈,好似海棠花,这便是海棠糕名字的由来。

 

做一炉海棠糕要用上面粉、老酵、白糖、豆沙和猪板油,都是常用的食材,关键在配比和火候。水油怎么调和,豆沙如何清甜不腻,面酵子发到什么程度,是决定口感的基础。下锅时,铁板温度怎么把握,过烫了味苦,温度不够又出不了脆皮;翻烤要用什么速度,过快了容易失误,慢了面团又受热不匀。为做好一炉海棠糕,范丙官拜师学了两年,失败的次数也不少。

 

 

如今范丙官的海棠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啥时候该浇面糊,该放馅儿、盖面、翻个、撒糖粉,光靠看、闻、听就能对油温和面糊的成熟程度把握个八九不离十。

 

现出炉的海棠糕散发着焦香的甜味,咬下一口,油亮且绵密的红豆沙混合着软糯弹牙的面皮,似冬日的暖阳。若碰巧嚼到那层脆脆的糖壳,口味就更加丰富了,可谓刚柔并济。

 

午后来一块热腾腾的海棠糕,是老一辈上海人的日常,而今已成为奢侈。除去古镇景点外,售卖古法制作海棠糕的门店几乎在街面上找不到了。但诚实的食客们仍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口味的忠贞。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