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月薪2万去养猪?高薪招聘清华北大复旦名校生,这家上市企业是忽悠还是难觅精英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殷梦昊 2017-12-06 16:02
摘要:新生代的高学历求职者们并非仅仅看重工资。

“月工资:本科20000+,硕士22000+,博士24000+”——近一个月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门前,这段标成红色并加粗的文字,让一则招聘启事在眼花缭乱的校园广告中分外不同。 

 

这是河南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给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们开出的价位。同等价位的,还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据该公司2018精英招聘启事,其圈定的国内30所知名高校,每一所的毕业生都被“明码标价”: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生的首年年薪高达24-4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18-36+万元;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8-30+万元……  

 

毫无疑问,对正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组具有足够诱惑力和冲击力的数字。  

 

根据国际投资机构IDG资本发布的报告,即使是今年风头最劲的人工智能研发岗位,为博士生开出的平均起薪也只在25-30万元。从交大发布的就业数据来看,去年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2.22万元,本科毕业生为10.29万元。《上海市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平均月薪为4989元。

 

为什么众人印象中乏人问津的养猪企业,能够开出碾压行业、引发热议的高薪?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这回,站在风口上的猪,真的来了吗?  

 


“我还真没看过猪”

11月8日,牧原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宣讲会现场来了67名学生。 殷梦昊 摄

 

“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吗?”11月8日的宣讲会,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宋云睿站在讲台前,握着话筒大声问道。  

 

“养猪的!”底下的学生异口同声,随后哄堂大笑。

  

“你们家里有谁养猪?”她追问。无人应答。  

 

“你家不是养猪的吗?”叶鹏拱了拱旁边的人,后者才不太情愿地举起手,成为在座67位学生中的唯一一个。  

 

此时,他们正坐在牧原集团“精英招聘”的宣讲会现场。这是一家来自河南南阳、以养猪为核心业务的企业。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大国,也是第一大养猪大国。对大多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来说,猪肉常吃,但从事养猪业实在小众。《报告》称,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的20个行业当中,前3位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排在倒数第二,占比仅0.1%,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几乎可忽略不计。  

 

“我还真没看过猪。”当被问到“对养猪有没有概念”的时候,家住江苏无锡市区的叶鹏说自己只在奉贤的农场里看过牛、羊、鸡,但对猪的印象“停留在屏幕上”。  

 

他就读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投递的岗位是农产品分析师,专业并不对口。不过,他曾在多家外人看来“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基金公司实习,对行业研究有一定经验。“其实这个岗位主要就是看数学。” 

 

“养猪公司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喂猪,感觉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但实际上第一产业是永远不会倒的产业,而且集约化养猪跟以前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金融行业工作过两年又回校念硕士,叶鹏对职业的选择有更深体会。经同学介绍,他才开始关注这家“从没听说过”但“月薪两万加”的养猪公司。记者询问发现,绝大多数前来应聘的非农学专业学生此前对这家企业都闻所未闻。  

 

像叶鹏一样被高薪吸引而来的学生不在少数。除了交大学生,还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聘者。复旦心理学硕士梁骏申请的岗位是总经理助理。他花两个小时挤地铁,穿着专门为校招购置的千元西装,从五角场赶到闵行参加面试。  

 

当记者询问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张林是否为高薪而来时,他笑着反问:“那还用说吗?”但他隐约觉得,事情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我就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在忽悠。”

 


“忽悠”?

牧原集团2018校园精英招聘宣传H5截图

 

所谓“精英招聘”,是牧原集团专门从指定高校引进的较高层次应届毕业生,将成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核心技术骨干、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方向主要为市场总监、高级工程师、品控总监等,是人才结构中的第一梯队,依次还有“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  

 

三个等级,薪水可谓天上地下。智联招聘显示,其社会招聘大多为竞价专员、质检员、养殖场监管员等专业职位,月薪范畴普遍在3000元至5000元。校园招聘则在5000元至6000元,而精英招聘月薪已达到公司副总的级别。  

 

“高薪”是精英招聘主打的关键词。只有全程参与宣讲会并通过笔试和三轮面试的学生才会收到录用函,那将意味着高额薪资、分利机制、员工持股、五险一金、优惠购房等福利待遇。  

 

11月10日晚,三轮面试结束。牧原在上海交大场应聘者的微信交流群,随即被公司人力资源方解散。进入终面的7名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互相询问后才发现,无一人收到录取通知。  

 

“整场面试都在试探我们对转正后薪资的期望。”李晓霞回忆面试环节,薪水是双方博弈焦点,“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宣传中的‘首年薪水’确实只有第一年,第二年开始就看职位和绩效。即使是名校生,也可能被调整到普通校园招聘中。但这些信息在宣讲会上只字未提。”  

 

林彦说,最后大家都明白了第二年肯定会降薪,报出的薪水都在1万元左右。“总不能落差太大吧?第一年2万元,第二年就1万元……” 

 

陈晨显得颇为愤怒,因为参加牧原的面试,他放弃了中南建筑设计院的面试。“一家号称讲求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为何一开始不解释清楚首年年薪?”  

 

尽管人事专员朱晓庆在微信上回应他:“大部分人第二年都会成长起来,工资会比第一年高。”但陈晨并不相信。  

 

当晚,进入终面的其中5名学生集体向校就业中心反映:牧原打着高薪招募精英的旗号,实则“只是噱头”。至此,牧原已在全国23所高校宣讲招聘。

  

次日,交大就业中心王老师告诉记者:面对校方质疑,牧原称,和公司签订就业意向的学生已有30多人。  

 

朱晓庆给陈晨的解释是:招聘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有选人用人标准;没有通过,不是应聘者不优秀,而是与企业没有达到最佳契合点。

 

精英招聘负责人张先生的答复是:农牧行业的精英人才稀缺,是一个行业内的问题,至于具体信息,“因为我们是上市公司,有严格信息披露流程”。人力资源总监王春艳则称,高薪招聘其实是很正常的事。

 


“掉价”?

牧原集团2018校园精英招聘宣传H5截图

 

“有句话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找工作也是一个道理。”做了两个月的精英招聘,宋云睿说自己遇到太多因高薪而来的毕业生,“希望他们真的热爱这份事业,而不是仅仅看到工资高就盲目从众。”  

 

其实,名校学子养猪早非新鲜事。身为北大毕业生,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陆步轩曾说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多年后主动选择投奔北大师兄陈生的食品公司,称“我在全国应是较顶尖的猪肉专家”。陈生也说,养猪卖肉是“能托付一生的行业”。  

 

近年因环保压力,行业转型加快,各地猪场拆迁如火如荼,大量中小养户逐步退出,温氏、牧原、正邦、大北农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快速扩张,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激增。规模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温氏集团2017-2018年将招聘技术及管理人才1700多人;牧原2016年校招报到668人,2017年激增至2310人,2018年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是达到2870人,其中精英招聘计划共计252人。据宣讲会发布信息,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王春艳,正是牧原启用的年轻人才之一,工作一年后就掌管集团人力资源部。 

 

“大多数北上广名校的学生,心气比较高,不太愿意进这种企业。企业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以高薪为卖点。”在叶鹏看来,目前大众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养猪行业,但他觉得养猪和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分别。  

 

“没什么掉价的。”梁骏对现代农业的前景和三四线城市发展颇为看好。  

 

不过,宣讲会上,除了感觉薪水“水分高”,不少学生还因和公司“气场不和”而中途选择退出。

 


“气场不和”?

 

“无论是总部还是子公司,离职率都很高。”舒克在今年7月12日入职牧原,进入某子公司发展建设部工作,于上个月辞职。他记得,总部校招应届生500人大群,在他离开时只剩300多人。  

 

“不可能所有精英生都当副总吧?很多人第二年工资反而没有第一年高,从而大面积离职。”他说。  

 

宣讲会上,宋云睿展示了拜猪大典、拜师大典等公司活动照片,并播放了董事长秦英林一段关于企业价值观的讲话,时间超过15分钟,被学生们评价为“老气横秋”“形式主义”“个人崇拜”。  

 

此外,“坐在酒店的床上面试”“多次打断发言”等细节也让应聘学生感到不被尊重。  

 

舒克认为,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文化跟不上它的扩张速度,“连我这个双非985硕士都难以忍受”。他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晨会,一堆人在外面站成两排喊“好、很好、非常好”,还曾朗读过《拜猪文》,“尊重猪就是尊重自己,崇拜猪就是崇拜自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吴康选择了坚持。同样在今年7月入职,他已经适应每天早上7点去猪场上班的生活。入冬以来,为了防止带入传染病菌,他和同事们都住在养殖场。最近正值培训,有时晚上9点多才能吃上饭。“我是农村来的,可能更能吃苦一些。”  

 

“现在工资还不太高,但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快,而且以成果为王,多劳多得,比较公平。”吴康对今后薪水的涨幅和晋升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应届生应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入社会了,就得有社会人的样子。

 


“想养猪都不给你养”

 

张林是喜欢养猪的。  

 

“你面对着一群猪总比面对一群人好吧?”身为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的他,说自己不爱交际,跟猪在一起反倒轻松。“假如两份工作能让你得到相同的东西,那我肯定选择养猪。”

  

像他这样希望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屈指可数。同为畜牧学专业,张林的同学们大都决定转行:“男生做金融、房地产,女生做医药、市场,或者去考公务员,没人愿意养猪。”  

 

“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在畜牧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新常态下中国养猪业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映红写道。 

 

“我们这行,薪水不是问题。猪场厂长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张林说,养猪从业人员的工资并不低,但工作地点大多远离市区、环境封闭,往往一个月中半个月都在猪场。很多人考虑到照顾家庭和子女教育,往往是干个两三年,再跳槽到饲料、兽药行业。这两年,农牧企业到一流高校引进高材生的做法成为风气。据他观察,最终去的大都还是农牧院校学生。  

 

专业对口而且有猪场实习经历的张林不甘心被淘汰,也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录用”。  

 

“HR问我们‘什么叫生产管理’,有位同学的回答其实很专业,但HR说‘生产管理就是把猪养好’。”张林觉得人力资源专员不够专业,“生产管理不仅仅是把猪养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猪价很便宜的时候把猪养好管用吗?不管用!还得做生产规划,选择猪肉合适的上市时间。” 

  

不过,张林也承认,自己的确被面试官的一个问题难倒。“关于他们公司为什么不走下游产业链,我回答得比较表面。” 

 

“想养猪都不给你养。”他笑着说,“可能我确实不是精英吧。”

 

(应受访者要求,应聘大学生以及舒克、吴康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江湖水深”?

 

又到校招季。那么多企业在招聘,为何要特别关注这家养猪公司? 

 

与不少公司对薪水讳莫如深不一样,这家公司的招聘广告足够“简单粗暴”,对国内各大名校明确划分“三六九等”,不少学校毕业生月薪都开到2万以上。因此在沪上高校大学生朋友圈中广泛流传,不少学生都称“立马心动”“被砸晕了”。  

 

养猪业的春天来了?名校生是否真的愿意去养猪企业?一时间,众说纷纭。

  

尽管牧原公司以“上市公司有严格信息披露流程”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招聘标准,但记者与工作人员私下交流时,他们坦言:招人难,特别是高端人才。

 

这是整个养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产业迎来升级和急速扩张的浪潮,却严重缺乏管理型、技术型、环保型等人才支撑。  

 

没人愿去的养猪企业开出高薪,是市场调控的结果。让人才回到实体经济,可以说是件好事。可一场看似两情相愿的“联姻”,最终还是破裂了。 

 

记者和十几位复旦、交大的硕士毕业生交流后发现,即使顶着名校头衔,他们大多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从没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面对生活压力,薪酬成了最实际的诉求。此外,新生代的高学历求职者们也并非仅仅看重工资。他们聪明、有野心,深受开放平等的互联网文化熏陶,独立思考能力强,而这些恰恰和不少传统行业略显僵化的管理体制、过度宣传的组织文化难以相容。 

 

应届生初入社会,本就担心“江湖水深”,当发现企业招聘一定程度上在玩文字游戏时,信任基础消失,“联姻”失败则成为必然。  

   

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需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少些傲慢、多些尊重。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题图:牧原在上海交通大学摆放的招聘启事分外醒目。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