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都说推行居民垃圾分类太难,可是虹桥街道这个小区95%住户都做到了
分享至:
 (5)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17-11-28 14:58
摘要:从之前的5%,到如今的95%,中华别墅区是如何做到的?

“以前,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居民扔的油腻腻脏兮兮的湿垃圾中,拣出可回收的干垃圾。现在,只要粗略检查一遍就够了。”说起这个变化,保洁员卢广振不停念叨着一句话,“太感动了!居民把我要做的事做了。”

 

这一变化源于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180户居民已经养成并巩固的好习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上海一直以来想在居民区推广的事,但实施情况不佳。很多小区曾经尝试过居民垃圾分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位于长宁区虹桥街道的爱建小区也不例外。6年前,该小区曾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活动,结果热情很快熄灭,延续这一分类习惯的住户只剩5%。

 

要在居民区推行垃圾分类挺难,但让居委干部没想到的是,这么难的事居然做成了。中华别墅区垃圾分类项目自8月正式运行以来,目前95%的住户做到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实现餐前垃圾减量近30%。

 

从之前的5%,到如今的95%,中华别墅区是如何做到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小区。

 

居委干部:没想到民意比预想好太多

 

建于1985年的中华别墅区,并非如名称所示的别墅区,而是普通商品房。

 

小区正门口整齐地放置着五个颜色各异的垃圾箱:蓝色是可回收物,棕色是湿垃圾,红色是大件干垃圾,绿色是玻璃。记者打开盖子,只见干、湿垃圾分得清清楚楚。“玻璃有毒有害,量又特别多,所以我们让居民特地将玻璃也分了出来。”

 

 

1号楼的朱先生迎面走来,邀记者到他家去看垃圾处置。只见地上摆着一只丢干垃圾的垃圾桶,墙上挂着小布袋,分门别类地放置电池等废弃物,朱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稍显陈旧的钢精锅,“果皮、菜皮等厨余垃圾都扔这里,扣上盖就可以了。”

 

“每天都要分类,觉得麻烦吗?”

 

“不麻烦,不分的话,我们还不习惯呢。”朱先生哈哈一笑,看来,垃圾分类已经融入他家的日常。

 

可就在年初,居委会决定做这件事时,一开始是犹豫的。

 

须知,2011年爱建小区曾推行垃圾分类,一开始也是轰轰烈烈,可后来居民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前端分好,垃圾车一来,轰隆一下又混在一起了,积极性大为受挫,最后,垃圾分类不了了之。

 

“当初没干成的事,现在能干成吗?”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说,自己纠结了两个星期,居委班子也讨论了三回,最后决定,还是要做,并选了中华别墅区作为试点小区。

 

在具体的垃圾方案设计中,一度有顾虑。原来,中华别墅区有前后两个垃圾站,居委干部认为,既然搞垃圾分类,就索性搞得彻底,撤销后面的垃圾站,全部集中在小区前面的分类垃圾站。但也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让后排居民感到不方便。

 

可在随后的民意调查中,这一顾虑被打消。今年4月起,中华别墅区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启动,居委会向每家每户发放了意见征询表,同时利用支委会、居代会、楼组长会和上门宣传、海报张贴、微信号等多元宣传方式,来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告知分类工作要求。

 

“没想到民意反响非常好,居民们都赞同取消后排那个垃圾站。95%的居民都认为垃圾分类是好事,就应该这么做,看来是得人心的事。”徐秀说。

 

居民:这是我家的垃圾,我自己来分

 

今年8月,中华别墅区垃圾分类正式启动。

 

按照制度设计,每户居民需从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早上7:30—9:30、晚上6:00—8:00是垃圾集中投放时间。居委会为此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和物业人员组成的40人志愿者队伍。每天早上7:30—晚上20:00轮班在小区垃圾房前蹲点督促,劝导居民对混装垃圾进行分类,亲手示范如何投放。

 

一开始,一些后排住户还不习惯走到小区前扔垃圾,随手将垃圾扔在原处。

 

“我们会把乱扔垃圾的照片拍下来,用趣味语言来描述,做成小黑板放在那里。这个效果很好,这些居民不好意思再丢了。”居委会的年轻社工沈媛沁是这次分类活动中的主力。这位90后小姑娘每天一大早乘坐10号线从七宝赶到小区,指挥、协调着整个小区的分类工作。

 

八月的上海,热似火炉,可志愿者们雷打不动在站岗。一些居民的垃圾没分好,志愿者就现场演示,居民往往会红着脸说,“对不起啊。”有的居民看志愿者动手清理,连忙止住,“这是我家的垃圾,我自己来分。”

 

退休居民张海婴深有感触,“我老公买菜回来,就喊我快点去拿驱蚊水,因为他看到志愿者站在那里被蚊子咬得厉害。我回头就教育儿子,你看看别人,你也出来做做志愿者嘛。”

 

志愿者记录下的居民垃圾投放分类情况

 

居委会实施数据实时统计机制,由志愿者详细记录居民垃圾投放的分类情况,最后由沈媛沁汇总,形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绿色日志。小区还设置了红黑榜,表彰分类良好的家庭,督促分类不彻底的情况。红黑榜上的文字图案,俏皮又贴心。居民们对这位90后的良苦用心都看在眼里,“就冲着小沈,我们也要把垃圾分类做好。”

 

有了前期的预热、志愿者的指导,垃圾分类氛围很快形成。有居民提出,扔垃圾时手太脏,没过多久,垃圾箱边多了个洗手池。仅仅有水似乎还不够,很快,洗水池边上配备了洗手液。居民们还交流起倒垃圾的经验,“厨余垃圾用不着用桶,拿个旧锅子,一盖就行。”

 

为避免出现上一次出现的居民不信任感,爱建居民区与环卫做了充分的事前沟通。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环卫车定时来收运。每天9:30—10:30,居民们会看到,分载着干垃圾和湿垃圾的环卫车相继开进小区。“我们看到环卫车是分开来装的,垃圾没有混起来,很让人放心。”

 

“我们原先订的目标是,第一个月垃圾分类达到20%,没想到一周时间就达到了80%。” 徐秀欣喜地说道。

 

保洁员:居民把我要做的事给做了

 

从事保洁工作十余年的卢广振,从来没想到,中华别墅区的居民让他从二次分拣工作中“脱身”。

 

“不管是上班的年轻人,还是退休的老人,看到没分好的垃圾,都会带着手套甚至徒手去捞、去分、去拣。这可是我要做的工作啊。”

 

志愿者的日晒风吹、蚊虫叮咬,他是见证者,“起初我不信真得能做到分类,但这事就是做成了”。卢广振的保洁工作之一就是充当“二次分拣员”,说是“二次”,其实就是首次。此前他每天定时清理生活垃圾,将干湿垃圾分开。不过,也仅仅是粗略地分,各家各户混在一起的垃圾,单靠一个人很难。

 

可如今,他从中“解放”了,因为垃圾分类成了居民共同投入的一件事。他激动地历数这些场景,一号楼有位老伯伯,腿脚不太好,可每天傍晚都会出门一趟,就去看看垃圾桶里分得对不对。16楼的张阿姨,84岁了,依然较真,看到没分好的垃圾袋,用手把垃圾扒开,去找快递单上的门牌号,然后主动上门去做教育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垃圾分类怎么能不成功?”

 

工作量锐减的卢广振,现在把精力放在了小区的绿化、楼道保洁上,“8点左右,装湿垃圾的车来,9点左右,装干垃圾的车来,我把垃圾送上车后,把桶刷一遍。然后就可以做些绿化、楼道的清洁工作了。”

 

一切都运作在正轨中,但考验还没结束,因为志愿者的集中站岗不可能永远持续。居委干部担忧,如果没有人监督,居民是否还能保持这个习惯。

 

事实证明,居委干部多虑了。当站了2个多月岗的志愿者撤退后,卢广振这边的反馈依然良好,“虽然不能说百分百,但95%的居民都分得很好。我已经不能再满意了。”

 

“习惯都养成了,要让我们倒回去哪有那么容易。”张海婴说起了她那住在打浦桥的亲家,“她来我家时一脸羡慕,‘你们小区老灵了,居民素质那么高。’我就纠正她,不是因为素质有多高,而是养成了好习惯。”

 

餐前垃圾制作成了酵素肥料

 

“一平米”菜园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同时,居委会同时在推另一件有意义的事——开设环保绿色课堂,将小区活动室屋顶改造成了“一平米”菜园,实施党员志愿者包干管理,收集餐前垃圾制作酵素肥料,用于菜园施肥,蔬果成熟后为小区孤老、高龄老人开展爱心送菜。“这样就能让居民感受到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循环的过程。”

 

厨余垃圾变成酵素做了肥料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垃圾减量了。统计显示,中华别墅区的厨余垃圾成从分类前的195桶缩减为135桶,环比减量29%。居民区还推行“菜篮子摇起来”,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由此减量50%。

 

“垃圾分类工作要走通循环链,既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做得好,又要市容环卫等政府部门积极配合。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不断下沉,街道层面配置公共资源的理念、路径与能力越来越优化,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精准有效了。”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说。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虹桥街道还对中华别墅小区的垃圾厢房进行了改造。目前,这个集生活垃圾分类、大件垃圾堆放、废品回收两网协同三个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厢房即将投入使用。

 

记者手记

 

记者关注垃圾分类好几年,深知这件事推行的难处。沪上很多小区都曾尝试过此举,却总难以摆脱不了了之的命运。

 

那么,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为何能做成这件事? 这里可能有个心理误区,就是认为居民的文明程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而中华别墅区180多户居民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恰恰就跟居民的文明意识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别墅区整个动员和宣传过程节奏放得很慢,整整持续了4个月。这4个月也是统一居民认识、获得居民认可的过程。180多户居民达成共识:垃圾分类是件好事,是一户文明家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小区并没有单一的使用“奖励”手段,而是利用了居民所在乎的“面子”心理,垃圾分类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事,面对徒手帮他分垃圾的志愿者,上门来找他教育的大伯阿姨,那些没分好垃圾的居民都很不好意思,而面子就是一种压力机制。就如”破窗效应”的另一面,当大部分的居民都践行良好的分类习惯时,那些少数被动者就会计算他们的成本了。

 

复旦大学教授刘建军说,垃圾分类将陌生的居民联接在了一起,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最佳支点。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改变生态只是第一个功能,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党建、帮困、志愿、环保的生动融合。

 

的确,在中华别墅区的这场垃圾分类践行过程中,无论是居委会、业委会,还是楼组志愿者,他们的组织力、公信力都大大增强,90后也迅速成长、成熟,赢得居民的信任。整个小区的居民从陌生到互相熟悉,成为熟人社区。相信通过垃圾分类这一役,这个小区也一定能在其他居民自治活动中大放光彩。

文字编辑:张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