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广中新村65年啦!你还记得阿姨们的三八食堂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17-11-24 16:05
摘要:兴建工程自1953年1月正式开工,至该年8月底全部完工,计有二层18户砖木结构宿舍26栋(每栋建筑面积625平方米),12户宿舍3栋(每栋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每户房间面积在13-15平方米左右。每层住户合用一个灶间、一个洗澡间和两个抽水马桶。新村另建有一座260平方米的大礼堂,为蜗式钢混土建筑,能同时容纳三四百人集会,这种建筑在全国是首例。整个住宅工程的设计标准较高,全部投资按建筑面积摊算平均每平方米造价约100元,远高出“二万户”的设计标准。这批宿舍后来被定名为广中一村、广中二村和广中三村。广中四村建于1957年,为上海市第一商业局投资建设。1960年前后,新村普遍加盖了一层,每单元多了4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朝北的。广中五村的建成年代较晚,是1978年兴建的。

今年是广中新村建村65年。65年前,上海东北角的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如今的中山北一路内环高架下还是条河,河上还有座竹塔桥,河东的市民去河西买菜要走过这座桥,走过时“嘎吱嘎吱”发出的响声,对于如今70岁以上的人来说,这声音如今只能留在记忆中。

 

1952年8月,华东贸易部为了解决本市国营贸易系统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拨款17435元作为兴建职工宿舍之用。初步筹划阶段如设计、征地、出包等工作,由华东贸易部主持,具体的施工环节因当时适逢机构改组,故先后由华东商业管理局、贸易部华东特派员办事处、上海市商业局监督完成(1953年以华东贸易部和上海市工商局有关部门为基础组建成立上海市商业局,后华东商业管理局所属单位并入,1955年调整成立上海市第一商业局)。新村的选址经市政等有关单位研究后,决定购买虹口区水电路广中路路口东北侧的130亩农田作为新村基地。

 

兴建工程自1953年1月正式开工,至该年8月底全部完工,计有二层18户砖木结构宿舍26栋(每栋建筑面积625平方米),12户宿舍3栋(每栋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每户房间面积在13-15平方米左右。每层住户合用一个灶间、一个洗澡间和两个抽水马桶。新村另建有一座260平方米的大礼堂,为蜗式钢混土建筑,能同时容纳三四百人集会,这种建筑在全国是首例。整个住宅工程的设计标准较高,全部投资按建筑面积摊算平均每平方米造价约100元,远高出“二万户”的设计标准。这批宿舍后来被定名为广中一村、广中二村和广中三村。广中四村建于1957年,为上海市第一商业局投资建设。1960年前后,新村普遍加盖了一层,每单元多了4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朝北的。广中五村的建成年代较晚,是1978年兴建的。

当年的广中新村还是蛮有特点的——

 

广中一村、二村间,有座圆栱型的蜗式钢混土建筑大礼堂,里面经常放些电影和举行文艺表演,有时附近单位也会举行些集会。笔者小时候则经常靠在大礼堂外墙上“孵”太阳,和小伙伴玩耍。这座建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是广中新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中新村的“市中心”。周边有百货店、食品店、饮食店、幼儿园、食堂、菜场、煤球店等。

 

圆栱型大礼堂的边上,有座两层楼高的“小洋楼”式建筑,上面两间,下面两间,中间侧是比较宽敞的“厅”。这座“小洋楼”当时的使用单位,就是当年在广中新村颇有影响的广灵幼儿园。因为我的母亲在幼儿园任教,所以我经常去“串门”,记得幼儿园有大中小三个班,那时居住在广中新村的居民把孩子送进这座“小洋楼”都会引以为自豪。

 

最让居住在广中新村居民难忘的,恐怕是新村“市中心”里的广中“三八”食堂了。那个年代,一般在居住人口比较多的地方,都设有公共食堂,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社区食堂。食堂里的阿姨多原为家庭妇女,因为组织她们出来工作,组成了一支纯女性的工作队伍,所以取名为“三八”食堂。

 

当时大多数的新村居民,多少都曾去“三八”食堂用过餐。这是因为那些年双职工家庭多、小孩也多,居民们或在食堂吃,或买回去吃,相对来说比较方便,价格也不高。那时“三八”食堂的菜品每天都有近10种,有红烧肉、红烧带鱼、烂糊肉丝、红烧素鸡……都是上海人爱吃的。这些菜现在看起来很普通,可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档”,一般家里是吃不到的。因为当年,主妇们买豆制品要券、买肉要肉票,鱼要鱼票,还分大户、小户(家庭中四个人以下是小户,五个人以上是大户),每月供应的量虽有浮动,但都是紧巴巴的。

小时候,我的母亲下班后就经常带我到“三八”食堂吃饭,有时会拎个三层格的搪瓷饭盒,在食堂打几个菜和饭,然后带回家吃。食堂阿姨烧的菜相当适合上海人的口味,浓油赤酱。虽然菜的味道很好,我们孩子的胃口也很好,但却不能敞开肚子多吃,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每家每个月的定粮有限制。小时候,我的定粮每个月只有18斤。对于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哪里吃得饱。想想现在大家都争着减肥,那年头,满大街望去,胖的人还真不多。

 

新村“市中心”里的广中百货店,是每个居住在这里居民的必逛之处,家里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来自这家二层楼的百货店。一楼经营的各种小商品、文具用品特别受欢迎;二楼经营的多为凭票的商品,如棉布、收音机、手表等。虽然,店里的商品比较充足,但真正能买的人不多,除了票证的原因,家庭收入和消费观念也是主要原因。那时人们的理念是能节省就尽可能节省。

 

65年前的农田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昔日的小河成了宽敞的中山北一路,往日的竹塔桥变成了内环高架路。作为当年上海首批建设的工人新村,广中新村的变化成为上海发展的一个缩影。走在广中新村,路上也有不少发福的人——人们再也不用定粮吃饭了,票证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