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乡村振兴的别样启示录:莫干山农民看民宿,是营利工具,也是家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凯姿 2017-11-22 05:49
摘要:“走,上家里坐坐。”

如果不是因为两个“神话”,莫干山“店小二”的江湖地位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一个要追溯到春秋战国,人称此地是楚匠莫邪、干将夫妇为吴王阖闾铸剑之所;还有一个便是民宿的奇迹。

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的村子里,民宿老板和伙计,都乐于接受“店小二”的身份。由于地处沪、杭、宁三地中间,又曾兴建众多各式风格的别墅,在过去百年间,莫干山都是长三角地区的避暑胜地。上世纪80年代,哪怕只凑个三五千元,在竹林里盖栋瓦房,不管样式多不时兴,每逢旺季,住客总是纷至沓来。

可一直以来,所谓“胜地”,在沈融看来只是住腻的山旮旯。16岁那年,沈融便离开世代居住的大山和村子,他的梦想和所有农村年轻人一样,赚了钱,回来造一幢自己喜欢的房子。

2012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的莫干山,开始面对呈几何增长的来客。2016年冬,镇里统计的民宿数量,比2015年翻了将近一倍。截至今年6月底,莫干山镇共有民宿552家,可以同时提供近9000人的睡床。也正是那时,在杭州打工的沈融返乡,把自己梦想中的房子,从图纸搬到了宅基地上,至今已正式运营1年,成了莫干山当地农民一手打造的知名品牌。

建设美丽乡村和经营美丽乡村相统一的“美丽经济”,兴起并蓬勃发展,毋庸置疑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然而,沈融却觉得,“很多民宿的味道变了”。他看着一栋栋外来投资方建造的房子,无论内外的设计都很漂亮,唯独房子主人总是见不到……

如今,沈融招呼房客的方式通常只有一句话:“走,上家里坐坐。”

对于莫干山人而言,民宿既是自己的家,又是营利的工具。“民是主人,宿是房子,有主人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家。”沈融补充道,“整个长三角乡村复兴,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取经者”

 

沈融公开承认,对于土生土长的莫干山当地人,“借鉴”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村里人建民宿,大多数都不曾花钱请设计师,而是先纷纷到几家高端品牌民宿参观、拍照取经,笔记本记下些经验,然后直接买材料自己动手。

因为地理区位的优势,有着独特竹海和各式别墅的莫干山,一直是上海的“后花园”。曾经,外国商人和本国名流兴建的别墅群,让莫干山被誉为浙江的“上海滩”。但到了2000年,房屋破损,吸引力大不如前。从上海来的夏雨清,于2002年以2.5万元年租拿下其中的别墅,之后又花了30多万元装修打造了颐园。那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继承祖业,管着山里几十亩竹田,或在竹器厂做小工。先后经营过理发店、小吃店,进过印刷厂、摩托车厂的沈融和村里人聊过,都不知道这位外地人罐子里卖的什么药。

从2012年开始,农村人大量加入,民宿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当地政府也顺势而为,规范了民宿审批标准和准入门槛。1年后,“西坡”“大乐之野”等高端民宿成为后起之秀,周边地区如安吉、桐庐、舟山、丽水等地民宿行业也出动考察团来取经。

后起的民宿主,大多参照“裸心谷”的管理模式:即一个房间配上1到3名“保姆”,24小时从事服务。以至于一些有意向“裸心谷”发起挑战的民宿主,多从“裸心谷”挖人。“这种模仿是挡不住的。”当“大乐之野”的风格被广泛参照后,创始人吉晓祥很无奈:“好处在于这确实提高了民宿整体硬件水平。”

民宿大火。2015年,长三角民宿以10%至20%的速度增长。同一年,《浙江省旅游条例》出台,“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也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

当然,就如吉晓祥所说,莫干山民宿虽趋于饱和,但民宿的整体格调,看上去升级了好些层次。

民宿的发展像一条向上疯狂游走的巨蟒,包括沈融在内的村民,都说自己侥幸踩到了这条尾巴。成功的当地人,不得不感激那些取来的经。

就在民宿迅速发展的201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沈融回到大山,在老宅子上开挖了第一抔土。

莫干山民宿数量趋于饱和,同时仍有人推土兴建,准备放手一搏。 陈凯姿 摄

 


凹凸镜

 

早在2013年,沈融就把多年积蓄25万元交给了开过餐厅的表弟吴成荣,将祖辈留下的老房子打造成农家乐,主要供中途驻足的游客饮食和休憩。唯一多出来的一间房,造型简陋,每晚仅收取100元。那一年,行情最好的时候,吴成荣每月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

民宿大范围铺开后,老实的村民们纷纷合计,也准备做一桩从未做过的生意。要知道,莫干山镇农村人世世代代以竹子买卖为生,在上世纪90年代,竹子价格为每公斤0.8元,而20多年过去了,人工价涨了10倍,竹子价格却跌到每公斤0.4元。

老宅开挖后,沈融东拼西凑200万元,真正将自家房子重新设计、装修,打算作为民宿运营。一年时间不到,他的民宿试运营。2016年,正式运营。

就在同时,民宿热潮由于消费者的理性而高温渐渐回落。定价在每晚1000元以上的外来高端民宿,生意仍旧火爆,而低端民宿生意变得清淡,“店小二”们不断反思:如何将自己的民宿办得同外来高端民宿一样成功?

“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一样,又那么多,游客们纷纷挑剔起内部舒适度。”沈融正是在这个“有点尴尬的时间”开始忙碌。有人质疑,说他文化水平不高,不懂设计,不懂宣传,更别说没有运营民宿的经验了,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是民宿不就是建成农村人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宅子么?”游客需要的风格,沈融觉得没有谁比一个山里人,更懂得山居生活该是个什么样子。他花了几个月时间,跑遍整个莫干山的民宿,心中理想家园的构造变得越来越清晰。

父亲留下来的只有一个老宅子,但茂盛的竹林、破败的屋檐、坍塌的院墙,还有猪圈和柴房,到处都有儿时的回忆。沈融为了复原这些景象,又到银行贷了款,正式动工。

童年记忆中,沈融印象最深刻的是莫干山甘甜的山泉水,和玩伴一同抓鱼、捉螃蟹;夏日里满天星星,萤火虫漫山遍野;小时候放学后,和同学去学校边的台球室玩五分钱一把的台球。那时的乐趣,现今对于城里人来讲,似乎是一种奢侈。

于是,沈融照着自己的思路,建了游泳池,在房间顶上开了天窗,挖出可以打台球和唱歌的地下活动室。老物件也重新出现在他民宿的院子里:石臼、磨盘,父亲当年穿的蓑衣、邻村收来的满是尘土的风车。“不满意的地方拆了又装,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

很快,随着数量不断增长,低端民宿越来越不受消费者喜爱。记者环行走访莫干山发现,小型民宿的圈子里,有人在拆,有人在建,竞争之下,民宿的起落就像一面凹凸镜,映射着优胜劣汰。而沈融的民宿,却因独特的风格,开始大放异彩。

 


“守得住”

 

沈融之前在村里开过拖拉机,帮人运竹子;妻子在莫干山景区打工,月薪3000元不到。为了保住现在这份唯一的“产业”,他在屋旁搭建了一间玻璃窗房,用来开设台球室、会议室,还设计了停车场。妻子则学起了英语,做起了西餐。

为了提高入住率,不少民宿都推出特色服务。碧坞村的一家网红店,曾经被央视和浙江多家媒体报道过,它为吸引游客,想方设法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乡野行走、上山采茶、摘果等活动随时接受报名。

目前,多个民宿品牌已经开始“集聚”,合作开发。整个莫干山片区4个民宿集聚点,碧坞村就有一个。今年4月,5家民宿以集群的方式进入村落,开发了占地300余亩的项目。

当地政府也出谋划策。莫干山镇这几年接待学习参观团、承办大小会议,举办马拉松、越野赛、精品农业观光活动等,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精品民宿运营。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德清县莫干山镇成为浙江湖州市唯一入选的小镇。而为了转型升级,镇里依然根据生态容量,控制民宿发展规模。

2015年,德清在全国范围内首发第一部县级民宿地方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今年初,为了起草《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实施计划,专家来了,德清乡村民宿标准有望成为“国标”蓝本。

的确,村里有人经营不善,关了门,继续外出打工,但更多人的想法是:该保护的保护,改淘汰的淘汰。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环境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大势所趋。莫干山镇仙潭村民宿主沈晓承,在2015年初告别在宁波的10年漂泊,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他投入了480多万元,把家里的普通农家乐改造成精品民宿。他家隔壁,是堂妹沈晓琳家的庭院。沈晓琳关停了自家开了20多年的老笋厂,紧跟着沈晓承一起找设计师改造旧房。

两兄妹一个升级、一个转型,成了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模式的缩影。

 


慢回归

 

沈融的民宿房间,一直面临着经验老到的游客百般挑剔。

生意最好的时候,儿子正好从上海大学毕业返乡,帮着打理。同一时期,巨大的利润也吸引着莫干山镇三九坞村18户人家的年轻人悉数回归。以前远近闻名的“空巢村”碧坞村,年轻小伙们回乡后,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自己动手开民宿。这也是民宿对碧坞村最大的改变: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

但他们回得来,也出得去。山里没有多少娱乐设施,工作重复无聊,年轻人越来越住不下去。“工资待遇好”“离家近”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以民宿为生的农家,有的家庭里小孩长大后,是继续经营民宿还是外出谋生,选择仿佛近在眼前。

年轻人走与留,对“手无寸铁”开店的农村人来说,关系重大。沈融现在对电脑知识只是一知半解,他的妻子则几乎一窍不通。一旦要开发票或在网上进行订单确认,她总要打电话给丈夫,或者跑出家门,找邻里更年轻一些的人来帮忙。效率低了,好几次惹得客人不满意,在网上的评分也变得难看。

“农村人自己的民宿怎么办?农村人振兴自己村子靠什么?”沈融思考过多次。在民宿数量趋于饱和期,外界唱衰声不绝于耳,莫干山人此时却特别清醒:民宿已经成了维系莫干山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可以让年轻人回归乡村最重要的通道。“得守住,说什么也不能丢。”

沈融说,唯一要做的,是给年轻人一个回家的理由,我们莫干山人必须把民宿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

但转念一想,“整个长三角大村落,不就是家吗?”他这话是从儿子那儿听来的。最初他觉得荒唐,以为儿子是用这话来搪塞自己。后来,他也明白了。

他眼看着近两年,德清县周边的安吉、桐庐以及丽水、舟山等地乡村,也开始引进莫干山民宿的“集群模式”,旅游产业纷纷兴起。早前,无锡滨湖区旅游局还倡议成立“泛长三角旅游民宿联盟”,加强互动合作。虽然周边地区分流走了不少游客,但也有一个好处,许多莫干山的年轻人也去到这些地方,施展拳脚,生意做得比自家好得多,自己的儿子就是其中一个。沈融的儿子,在桐庐和丽水各开了一家小店。鉴于莫干山民宿的经验教训,各地都在管控民宿数量、改善服务质量。

之前更让沈融摸不着头脑的,是儿子的另一句话。他告诉父亲,同学们毕业后,都已经从上海奔赴乡镇创业,因为“机会太多了”,大家都想自己努力,做点事情。

这些年轻人不再想着坐等土地拆迁、一夜暴富,而是在长三角的村落里流动来、流动去,总的说,是在这个大家庭、大朋友圈,当起了主人。

截至目前,莫干山全镇有近3000人返乡创业,主要从事民宿经营、管理、服务及餐饮、市场营销、规划设计等相关行业,争相当起了“店小二”。

沈融始终一知半解,可每次和儿子通完电话,都感觉有些新的思路。这不,他准备在年底统一规划,把屋旁那条溪流清淤,整理乱石层,挖出个清澈的水池。

他说,池子大了,水就更活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沈融为化名)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