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旧里新貌 ① | 被推倒脚手架的公共空间,成了居民最爱的晒台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7-11-15 06:25
摘要:在家门口能有更多共享空间,对大多数居民来说是都是欢迎的;但在捉襟见肘的石库门里弄社区,“共享空间何来”却是个难题。

小编说说:贵州西社区、承兴里、宁波路587弄、天津路500号,是上海市中心几处典型的老石库门里弄小区,最“年轻”的都有80多岁了。其中,宁波路587弄、天津路500号属于小街区石库门里弄类型,在上海现存的石库门建筑中不多见,两处街坊作为抢救保护性的石库门里弄类型入选2015年在风貌保护街坊甄选。这几处小区中居民的生活环境比较简陋,居住面积都不大,一部分人家没有独立卫生间。近年,黄浦区政府对这几处小区都进行了大修,公用厨房能修尽修、卫生间能装尽装,楼内楼外也都修缮过。不过,政府的大修主要是起“托底”作用,主要解决最基本的社区硬件问题、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居民更高层次的居住与心理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却很难通过政府大修项目得到实现。

 

今年,南京东路街道对这几处石库门里弄小区启动“微更新”,这是对石库门建筑保留保护进行的全新探索。石库门居住空间狭促、居民利益错综,还要兼顾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微更新”注定与老公房等老旧住宅的“微更新”有着不同的思路,街道“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微创手术盘活里弄闲置空间,让老弄堂文化在百年石库门传承。


这几天,有不少游客从贵州西社区在北京东路上的一处大门口经过时,都会拍照留影。雕花的灰框门头,黑色雕花铁门,“北京东路830弄”几个镂空字中透出小区内的灯光……贵州西社区,由西藏中路、北京东路、贵州路与厦门路围合的石库门建筑小区,建于上世纪20年代,内有宏兴里、永平里、永康里和瑞康里等四个里弄,目前有700多户居民,60%的居民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本月,这处百年老石库门小区刚刚完成“微更新”。弄堂口只是小区面貌的一处小变化,街道与设计师深挖小区公共空间,打造了一处处老弄堂独特的“公共起居厅”。

打造“共享空间”,激活居民的归属感

 

从北京东路上的一处大门走到底,是“微更新”中新打造的“共享客厅”。

 

二层小楼,面积不大,新刷的灰砖红瓦与周围石库门建筑融为一体,气派的大玻璃窗透出内部的开放空间。一层是公共厨房与餐厅,配有炊具和桌椅;二层是公共客厅,摆着长桌与书架。

老弄堂的居民共享空间。唐烨摄

这里原来是居委会的活动室,但四面都是墙壁,窗户非常小,空间比较封闭,居民利用率也不高,设计师希望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开放空间,让居民在外面就能看到活动室的情况,愿意进来、敢于进来。于是,一层原来封闭的墙面被打通成玻璃墙,夜晚居民一进弄堂口,就能看到这里温暖的灯光;二层西面的小窗户被扩大成为尖角落地大窗,坐在正对着窗的椅子上,白天可以舒服地晒到太阳。

 

“微更新,应该是对社区的一种微创性改造。”负责这处石库门小区的微更新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说,设计团队此前在小区进行了调研,发现随着城市社会变迁,石库门里弄社区的结构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原住民老龄化现象严重,生活需求相对不一,社区外来临时居住人口逐年增多,社区共识性下降,弄堂文化正在渐渐消失。因此,设计团队希望营造更多的集体性、共享性生活空间,激活居民对弄堂的归属感,提升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

 

居民活动室就是一处共享空间:未来,这里将作为邻里之间交流、家庭来访接待的公共客厅,已经有不少家中居住空间局促的居民来预约使用。居委会书记方皖瑾说,这处共享空间的使用标准正在由居民代表协商议定,可能会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居民优先开放使用,未来还将探索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使用公共客厅的自治制度。

 

贵州西社区的永康里主弄内一处水泵房上方的空中阁楼,也被设计师充分利用。这处阁楼原先经由一部简易钢梯进行衔接,因梯段陡峭并多处锈蚀,严重影响使用安全,因此闲置多年。设计师重新规划了钢梯走向,使其与下方的水泵房合二为一,为空中阁楼提供一种更为安全、合理的进入方式。小阁楼外部被涂成淡绿色,与顶部铁架垂下的藤蔓植物相映成趣;内部则被重新装修,摆入了书架与沙发,点上灯光,便是小区居民公用的一处空中书房。

改造前的共享书房

改造后的共享书房

弄堂口是小区居民回家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各种原因,贵州西社区弄堂口的很多空间都被杂物、卫生间、垃圾厢房等占据,给人造成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设计师对小区的七个弄堂口都进行了改造。比如,瑞康里主弄内口的破旧公厕,被改造成一处“花房”——带着木质纹理的白色外墙上,溢出点点红花绿草,颇有欧式风情,完全看不出是一处公厕。

改造后的小区公厕。唐烨摄

共享空间的概念还体现在今年较早完成微更新的另一处石库门里弄——有100多年历史的承兴小区。这里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公共服务设施:比如老弄堂晾晒衣服没有空间,街道将原来老旧能效较低的洗衣房,摆入了4台大功率洗衣机与2台烘干机,将传统弄堂的晾衣架元素融入,不但解决了居民晾晒衣服的难题,还将一些休憩和收纳功能也融入其中,通过灯光与材质的搭配制造出一种温暖与简练的空间氛围,成了居民交流的空间。

共享洗衣房

以最小干预方式,不改变社区生活形态

 

在家门口能有更多共享空间,对大多数居民来说是都是欢迎的;但在捉襟见肘的石库门里弄社区,“共享空间何来”却是个难题。街道、居委与设计师想方设法辟出空间,居民活动室、空中书房都是街道房产,被利用比较方便,但当设计师用到涉及居民的公共空间,就往往遇到“麻烦”,考验着街道、居委会与设计师的智慧。“石库门微更新,需要尽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以最小干预的方式,不改变社区的生活形态。”

 

贵州西社区的中央有一处废弃的防空洞,洞口仅高出地面半米,防空洞上面有一处小平台、下面有一处小平台,是小区内仅有的开阔场所。设计师一眼看中了这块区域,想把防空洞填充、加固后,将这里打造成为居民可以晒晒太阳、坐着聊天的中央广场。不过,在设计方案被大多数居民通过后,当施工队进场搭建脚手架的时候,脚手架却被人偷偷推倒。

改造前的“中央广场”

改造后的”中央广场“

原来,防空洞两旁的石库门内住着一些居民,这处区域多年成为他们晾晒衣服、堆放杂物的地方,有居民觉得改造是“动了自家的奶酪”。为此,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群众工作,与设计师一起拿着设计图纸,挨家挨户向居民解释“未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不断听取居民的意见调整设计方案。

 

设计师最初就考虑到两排居民晾衣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多排铁质的晾衣架。但有居民提出,他们还需要晒被子。于是,设计师又在晾衣架上垂挂了搭竹竿的铁圈,这样居民还可以像原来一样撑着竹竿晒被子,不改变生活习惯。

 

防空洞上的平台到地面的衔接,原来有两处台阶,设计师考虑到平台的整体性,打算取消位于平台中间的一处台阶。但有一户居民提出,自己腿脚不方便,改造前助动车可以开到位于中间的台阶旁,自己步行下台阶走上两三米就可以到自己家门口,但如果取消这处台阶,自己需要到另一处台阶步行回家,需要多走两三米。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微更新团队决定将另一处台阶改为坡道式,这样这户居民可以将助动车从平台沿着坡道开到家门口,几乎不需要步行,比过去更加便捷。

小区的共享晾衣架,春夏会有藤曼植物攀爬其上。唐烨摄

这样一种几乎不改变社区生活形态的微更新设计方案,让涉及到利益的居民都觉得从中受益,也激发出居民的参与热情。微更新团队决定在防空洞上的平台与地面之间搭建了一个立体花架,居委会购买了一些盆栽放在上面美化环境,两排居民纷纷认领了对这些盆栽的养护工作。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南京东路街道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