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普陀区尝试“家事调解”试点,关注“80后”夫妇婚姻危机夹缝中的凄苦儿童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7-11-01 17:01
摘要:在目前社工们参与的52件案件中,最常遇到的几种类型,主要包括夫妻双方婚前感情基础薄弱、缺少沟通、一方存在婚外情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婚姻破裂、让无辜的儿童陷入凄苦境地。


社工王晓显在担任一起离婚案件的“探视监督人”之前,从没想到过,自己会和一个“毫不相干”的家庭,有如此深的牵扯。


一对年轻夫妇离婚后,3岁儿子每周一次的探视成了双方生活中最烦恼的一件事。女方一见到曾经家暴过自己的前夫就很害怕,也不希望孩子见到父亲,而男方却每日期盼着与孩子团聚,双方一个“躲”一个“追”。长达半年时间里,王晓显每周都会抽出业余时间,在商场里陪着三个人见面,平复着离婚夫妻之间随时可能升起的硝烟,让孩子在和平氛围中度过一段亲情时光。

在此过程中,这对年轻人之间的恩怨矛盾、各自的性格弱点甚至家庭隐私,都一览无遗地暴露在王晓显面前。他一边调适着自己的角色、一边渐渐找到了这个家庭之所以破裂的根源问题……

这个做法有个法律上的专业术语,叫做“社会力量参与家事审判”。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选取了118家中基层法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普陀区是其中试点之一。普陀区法院与王晓显所在的市阳光中心普陀工作站合作,尝试介入35周岁以下青年离婚案或未成年子女10周岁以下父母离婚案,对这类案件进行社会调查与调解工作,在普陀区就有11名王晓显这样的社工。


11名专业社工介入“离婚风波”


需要社工介入的家事审判案件,为何有这两个条件——“离婚双方是35周岁以下青年”以及“家有10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这是因为,年轻“80后”夫妻组成的家庭,会有一些共同的“不稳定性”,比如年轻人因家庭琐事冲突容易导致一触即发的情绪失控,相互之间的爱情亲情相对脆弱,撕下“面纱”后又容易互相诋毁与算计,乃至暴力相向,而危机的夹缝中,受伤最深就是年幼的孩子。同时这些离婚案件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探视等方面,也往往存在着争议。

“社工对婚姻问题的介入和服务难度很大,但又不得不做,这件事意义重大。”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普陀工作站站长汤瑾说,工作站与普陀团区委、区法院共同合作与尝试,组建了一支11人的专业社工队伍。他们本身专业能力就比较强,都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中级社工或者心理咨询资质、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通过资深法官和律师的专题培训与每月沙龙研讨,帮助他们迅速积累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技巧。
 

目前,社工们主要介入的是庭前调查、庭前调解、开庭宣读调查报告和探望监督人等四项工作。

 

庭前调查工作中,属地化的社工普遍对本社区很熟悉,他们可以通过社区了解家事案件双方当事人的社区情况,综合婚姻状况、子女照顾情况、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出具社会调查报告,并根据实际调查对孩子的抚养权给法院提出倾向性意见。


曾经有不服气的案件当事人跟法院闹:“这个社工就跟我们见了几次面,他对孩子归谁抚养这件事有啥发言权?”对此,汤瑾解释道,孩子的抚养权可以说是离婚案件中最重要的一项约定,关于孩子的一生。社工在进行大量外围调查的基础上,完全站在“儿童利益最大化”和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立场作出判断,对于判案法官来说是一份中立公正而有价值的参考。


而庭前调解也是社工干预年轻夫妻冲突的有效途径。在不少成功调解的案例中,社工帮助离婚夫妻消除对抚养权归属的争议,排除探视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保护儿童权益。社工还有一项职责,就是开庭宣读调查报告,并对原被告双方进行家庭婚姻指导。
 


“探望监督人”全程陪同父子相见


王晓显担任的“探望监督人”职责,可以界定为,因抚养权变更、抚养费纠纷、探视权纠纷的家事纠纷案件,根据法院委托,社工承担陪同一方行使探视权的工作。


开头的案例中,王晓显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这名翁女士见面的场景。当时,他和其前夫周先生一起等候在翁女士家门口,只见她迟疑地抱着孩子走下楼、一脸害怕表情。母亲的抗拒心理也“传染”给了孩子,小女儿也对很久未见的父亲感到陌生,紧紧拉着母亲衣角。毫无亲密感的一家三口,外加一个局外人,这一幕着实有些尴尬。
 

而这正是王晓显想去改变的。他在前期社会调查时已有心理准备,得知男方曾有婚内家暴行为,致使前妻不敢单独面对他,但根据双方在法院的要约,双方必须每周末陪同孩子前往附近商场的儿童活动中心。王晓显的任务就是为孩子“说话”,最大程度消弭其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让孩子快乐地和父母在一起。


那天,四个人一起乘了辆出租车。翁女士执意不愿与周先生靠近,要求他一人坐在前排,自己带着孩子和社工坐在一起。王晓显借这个机会亲近孩子、和翁女士闲聊起来,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在商场儿童乐园里,周先生带着孩子到处玩,王晓显继续和翁女士聊天,他劝说翁女士“想开一点”,多让前夫承担一些照顾孩子的责任。


一周又一周,这个家庭的关系在一个“陌生人”陪伴中渐渐好转起来。夫妇俩无数次当着王晓显的面互相抱怨和责怪,王晓显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了解他们的相处模式,越来越擅长担任“和事佬”角色。


一段时间以后,双方总算可以正常交接、合理沟通,王晓显的“探望监督人”工作也算告一段落。没想到,今年年初翁女士又打来电话,迫切需要帮助。原来,周先生希望春节期间带着孩子去外省市看望奶奶,还说要把孩子带走不再回来。王晓显马上约谈周先生,问他怎么回事,周先生坦言自己一时情急说了不恰当的话,但表示确实希望母亲见见孙子。王晓显觉得,周先生并非那么不讲理,于是努力帮助双方讲和,在他调解下,周先生同意让母亲到上海过年,翁女士则同意让孩子在奶奶家住两天。



“这对离婚夫妻的案例很典型。”王晓显总结说,从一些琐事上看出,他们俩在一些无关原则的事情上都不肯让步,都不愿意流露真实想法。他们分别都会在微信上大段大段地描述自己的付出和辛劳,最后往往会附上一句“不要让他/她知道!”他有一次尝试把双方的“默默付出”告诉对方,但俩人的回答又是惊人一致:“他/她真是演技派!”

 

王晓显觉得,这对离婚夫妻之间的相处惯性模式已经难以改变,他只能努力降低这种负面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而他们注定要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更多。
 


行为偏差少年曾经“爹不疼娘不爱”


不久前,曹杨青少年社工贺幼迪受普陀区法院委托,开展“张女士诉李先生变更抚养纠纷案”社会调查。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贺幼迪结识了15岁男孩阳阳,当时他的父母正在为推卸他的抚养关系对簿公堂。


阳阳父母离婚2年多,他的抚养关系判归其母,父亲每月支付1600元抚养费。只过了半年,他的父母就因抚养费、房产纠纷激烈争吵。贺幼迪很同情阳阳,母亲张女士一味纠缠于抚养费、房产的纠纷中,不能自拔,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而李先生更是不闻不问,连节假日都不打一个电话。扭曲环境下的阳阳,逐渐形成了欺骗型人格,经常对大人撒谎、偷盗家中钱物,甚至离家出走、逃学逃夜,升学也受到了影响。


贺幼迪制订了服务计划:首先,她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与李先生取得联系,逐渐改变他对前妻的抵触行为,说服他定期前往探视孩子,履行父亲义务;接着,她通过社区未保办、学校老师等渠道了解阳阳的学校表现,并安排父子在学校相见。


这次由社工领着和儿子见面,距离李先生上次见儿子,已经有两年了。一路上,他都显得很紧张,口中喃喃自语:“这么久不见,都不知道长成什么样子了……”起初,父子相见确实有些气氛紧张。贺幼迪不失时机地暗示他们双眼对视,毕竟是亲情可贵,俩人很快从执手相对变为相拥而坐,李先生要求阳阳不准再逃学逃夜,阳阳也郑重答应,还希望父亲能定期到校探视。


在目前社工们参与的52件案件中,最常遇到的几种类型,主要包括夫妻双方婚前感情基础薄弱、缺少沟通、一方存在婚外情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婚姻破裂、让无辜的儿童陷入凄苦境地。


伦理学博士闫玉在她的婚姻伦理研究中认为,夫妻之间的关系经历传统社会“藤与树缠绕”的依赖式,已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树与树牵手”的伙伴式。要想真正地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一种近似平等、尊重、有责任的相处模式,长期维持家庭持久和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