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这门实践课,想把年轻人从虚拟世界中牵引出来,立足广阔粗粝的大地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杨颜菲 2017-10-26 06:27
摘要:不能整天“宅”在虚拟空间中,要主动走出来,直面现实,直面这个巨变的时代,正视当下世界。

3个月,打磨9篇故事、6篇深度报道

 

走四方,沪渝滇京津湘;记录中国一村又一庄。

 

看联大,烽火中把旗扬;校西迁复高考,岁月长又长……

 

38名复旦新闻系的大学生、5位专业教师、4位记者组成的报道团,历时3个月,在奔赴北京、天津、湖南长沙、重庆、云南昆明、蒙自等地之后,终于完成了这次“记录中国”专业实践活动。

 

从去年开始筹划的“记录中国”,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融合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索出的新路径新方法,在学院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以“教育发展”为主题,围绕“高考恢复40周年”、“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复旦大学西迁80周年”等议题,反复打磨后形成了9篇“高考故事”、6篇融合深度报道,在澎湃新闻陆续发表。专业实践提升了学生理解转型中国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了新闻传播专业能力水平、结构的跨越升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

告别业余,不再只是“实习生”

 

面对社会的转型、传播技术革命的多种影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始终在探索为融媒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记录中国”就是其中一个载体和平台。师生们与职业记者一道,完成了整个项目的策划、撰写和拍摄,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实习生”,而是直接以报道者的姿态进入专业实战前线,并被要求直接产出新闻报道。

 

这个年代,老师难当,记者也很难当。带队老师代表周笑分享了自己的感触。

 

她带领其中一队学生,进行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的主题采访。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在超大规模的新媒体平台上,可以接触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量信息,可以做形式各样的社交。新技术,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改变和传播的方式、财富分配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在这样变化的时代中,如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成为了摆在所有老师们面前的课题。

 

“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实践把学生简单送出去的方式,‘记录中国’是把业界资源导入校园内,让学生更好地走出去。”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佳介绍。

 

学生代表张一璁,回顾了受访者们“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严谨笃行精神。有一位采访对象,古稀之年仍在为寻得西南联大一手历史资料而不懈努力,让她深受感动。

 

大四学生施许可,参与了复旦重庆旧址的探访。他表示自己真切感受到了抗战烽火时代中复旦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当年的新闻学子在“好学力行”系铭的指引下,用自办的报纸记录了那个时代;八十年后的今天,新一辈新闻人仍在践行这一院训,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笔尖记录时代中国。

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陈良飞分享了他对于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思考,以及多元文化在每个个体身上的体现。他以亲身经历表示,业界的记者希望能够学习一些理论,而学校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机会在实践中成长,因此专业实践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界业界需要教学相长,“既要学好理论又要做好实践,用自己的笔记录中国。”

 

一个平凡的好职业

 

“我们需要把年轻人从虚拟世界中牵引出来,让他们从互联网‘云端’下来,立足广阔而又粗粝的大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不能在温室里培养人才,需要把学生拉到风沙扑面的社会现场;新闻传播学子不能整天“宅”在虚拟空间中,要主动走出来,直面现实,直面这个巨变的时代,正视当下世界。

 

作为今年记者节的开幕活动,此次专业实践总结会上,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对于新闻从业者的理解:首先,记者是一个好职业,工作永远不会重复,接触的人和事永远都是新鲜的;其次,记者这个职业虽然平凡,但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记者一样,通过自己的镜头、麦克风、键盘去深度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能说我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做出过努力,我为我们的国家大声呐喊过,我为老百姓声张正义,这就是一名记者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