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燕子姐姐讲故事:一切从徐家汇小红楼开始
分享至:
 (5)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10-16 08:19
摘要:在这幢楼内,陈燕华第一次灌录了《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也正是在这里,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嗓音的天赋和个人的志趣。从此,她的声音和她的名字,伴随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而一切,是从她第一次放好自行车,走入那幢小红楼开始的。

1983年,从静安区骑车到徐汇区衡山路,是一段越骑越安静的路程。

 

一路向西,两边的楼房密度逐渐降低、车辆渐疏、行人渐少。自行车轮子滚动的声音,就越发变得清晰起来,偶然遇到崎岖处,车身一颠,车铃被震得轻轻一响。陈燕华发现,自己已经骑入荫凉深处,进入一片梧桐交织的绿意,抬头看时,在衡山路的尽头,小红楼耸立。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到了。

正是在这幢楼内,她第一次灌录了《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正是在这里,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嗓音的天赋和个人的志趣。从此,她的声音和她的名字,伴随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而一切,是从她第一次放好自行车,走入那幢小红楼开始的。

 


《义勇军进行曲》在小红楼录制


全上海有无数幢红色外墙的楼宇。但说起徐家汇小红楼,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幢。几乎所有的老上海都会脱口而出:小红楼呀,唱片公司的小红楼。

 

这幢不会言语的小红楼,在上海人的集体记忆里,却是流淌音符和旋律的化身。早在20世纪初,录音唱片已传入上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商在沪开设东方百代公司经营唱片销售业务,1917年在徐家汇路1434号购地建厂,建起中国第一家唱片制造厂,小红楼为其中一幢办公用楼。

 

最初,唱片是在中国录音,送法国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售。当年,谭鑫培的《洪羊洞》《卖马》等老唱片在红楼里灌制,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共计32张唱片也在红楼里陆续问世。灌制成唱片,一则打破了传统戏曲表演的地域限制,也延长了诸位大师的艺术生命。2004年,中国唱片100周年座谈会也正是在小红楼内举行,越剧演员傅全香在座谈会上回忆:从1946年在红楼里灌制第一张唱片 《恨娘》,到1948年灌制 《李香君》,两年内出了32张唱片。1989年,傅全香在红楼里灌制《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了当年的金唱片奖。

 

时代歌曲,也在小红楼留下浓墨重彩。1934年,聂耳担任百代音乐部主任,就在这幢小红楼里,他创作出了 《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著名歌曲、乐曲。1935年,正是在小红楼里,聂耳和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录制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模板至今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保存。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 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红楼二楼朝西的一间房间里,“金嗓子”周璇曾在这里录过音。与周璇同年代的很多歌星都已在此留下婉转乐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唱片社成立,《我的祖国》《梁祝》等优秀音乐作品在这里陆续走出。解放后,这里出版的第一批粗纹唱片有 《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 等,以后产量连年增长,到1957年年产粗纹唱片713万张,手摇唱机2.7万架。粗纹唱片一直生产到1972年,随着用户的不断减少而停产。1952-1972年,累计共生产粗纹唱片8629.93万张; 手摇唱机从1952-1965年,累计共生产各种型号手摇唱机39万余架。

 

除了录制唱片,中唱上海公司在1958年9月,试制完成第一批25厘米331/3转密纹唱片6个片号共608张,6个片号包括歌曲《黄河大合唱》、乐曲《社会主义好》《人民战士进行曲》等,同时还试制成功了放唱密纹唱片的四速电唱机。1958至1993年间,公司共生产单声道密纹唱片约4888万张。

 

此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司还研制了用弹簧马达驱动,晶体管放音的收、唱两用机(107型和108型)和收、唱、扩三用机(109型和109型B型)、701型直流马达驱动的晶体管三用机、17厘米薄膜唱片、25厘米薄膜唱片及其压片机等产品。1979年,中唱上海公司引进美国ES6000型全套盒式音带复制生产设备,11月开始试生产,1980年1月正式投产。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推出的歌曲联唱《红太阳》一鸣惊人,销量高达700万张。

 


1983年1月,经广播电视部批准,中国唱片厂、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中国唱片发行公司上海分公司合并组建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这是一家集编、产、销统一的经济实体,由上海市广播事业局代管。


声音如水清亮,连隔壁的工作人员都过来听


1983年,陈燕华第一次走入中唱上海公司时,被眼前厂区面积之庞大所震慑。


因为兴奋和忐忑,她甚至来不及观察厂区内景,就连忙按照编辑的指示,进入录音棚所在的区域。当时,陈燕华以“燕子姐姐”为名,每晚在上海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已经小有名气。也因此,受到中唱音乐编辑之邀,以录制磁带的方式来为孩子们讲故事。在当时,这样录童话的形式,实属创新之举。

 


录音棚里,安静得没有一点杂音,四壁都包裹有柔软的吸音材质,将外部的喧嚣全部摈除。独自在录音棚里,如回到母腹,好像初生婴儿面对陌生世界。聆听极度的寂静,让人也不禁紧张起来。所以,虽然已经习惯面对镜头,但一想到要将自己的声音永久地灌录下来,还是十分慎重。

 


陈燕华曾经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在校时她学得最好的一门课,正是台词课。因为表现出众,还被老师钦点为课代表。为了确保自己在录音棚里发挥到位,陈燕华第一次到中唱时,还特意请了两位台词老师与她一起来,以便现场给予专业指导。

 


她念了一段童话,然后走出录音棚,到外间的控制台,听自己声音的回放。在那个小房间里,她听到自己的声音豁然响起,甜美清亮的嗓音似从天空降临,如水一样充满了整个房间。甚至正在隔壁办公的中唱员工,都不禁走到这里来听她的声音。陈燕华难以忘记,当时这些整日和声音打交道的专业人士,在听到自己的声音时,眼里露出的那份赞赏。这是一个有仪式感的时刻,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从那一刻开始,她确认自己有天赋的嗓音,也有了自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为儿童念故事这件事。


她录制的 《燕子姐姐讲故事》1986年出版就卖出100多万盒,并获得了1989年的金唱片奖。这是这一奖项第一次颁给语言类节目。


这是燕子姐姐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也是中唱上海公司历史上最辉煌的日子。但在这辉煌之中,也蕴含着变化的暗涌:盒式音带已经开始流行,几年后CD也即将研制问世,互联网即将改变传播方式,传统唱片的黄金时代正在进入尾声。


在接下去的日子里,陈燕华时不时会骑着自行车,从静安区的家到位于徐家汇的中唱来录制故事。小红楼不仅成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坐标,也成了她生命里的一个坐标,直到上个世纪末她出国。

离开上海的日子里,上海第一条地铁从徐家汇穿过。陈燕华曾经听中唱的老员工说过一件轶事:当年为了测试录音棚的隔音效果,曾请解放军在厂区外的道路上开空炮。最后证明录音一点不受影响。但地铁从厂区地底下穿过,再不能隔音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盒带也不再流行。不久中唱和临近的大中华橡胶厂都移居他处。此处只留下前者的一幢小红楼和后者的一根烟囱。

如今,回国多年的燕子姐姐,还在继续讲故事。只是当年留下她的声音的录音棚已经消失在城市更新中。听着她故事长大的孩子,自己做了父母。见证她讲故事的厂区,变成了绿地。唯有她的嗓音没变,还是那么清甜有力,像她一直在念的童话人物,始终执拗地留在纯真年代。


陈燕华,中国第一代电视少儿节目主持人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