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丰收时节说稻作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稼穑 2017-10-11 17:24
摘要:翻开松江府志、县志,在历代记载物产、土产中篇幅最大的就是稻。早、中、晚、籼、粳、糯,品种之多、品质之好、品名之美,令今人赞叹。“中秋稻”、“红莲稻”、“白花珠”、“羊脂糯”、“香稻”等有五十多个品种记入史册。

金风送爽,稻谷熟了,正是江南收获的季节。稻为五谷之首,是江南的主产、主食,也是江南农耕的核心。

 

每年在这个新谷登场的时节,松江农家一定得举行一场尝新米饭的活动,农家拿出自己种的最得意的新稻米前来亮相。“谁家的稻米光亮饱满”、“谁家的米饭柔和香甘”,品尝、品评、交流,期待来年种出更好的稻米。

 

松江稻作历史悠久,据广富林遗址考古挖掘,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从事稻作生产。人类食物从采集到生产,水稻是最早驯化的食物之一,也许松江也是最早的驯化地区之一。唐宋以来松江一直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南宋绍熙年间华亭县水稻亩产约2石(150公斤),是当时全国水稻亩产最高的地区,所以才能有松江税赋甲天下之说。

 

稻谷是松江的主要物产,翻开松江府志、县志,在历代记载物产、土产中篇幅最大的就是稻。早、中、晚、籼、粳、糯,品种之多、品质之好、品名之美,令今人感叹。“中秋稻”、“红莲稻”、“白花珠”、“羊脂糯”、“香稻”等有五十多个品种记入史册。最负盛名的是两款稻:“箭子稻,其粒细长而白,味香而甘,以九月熟,稻品之最者,既晚白稻而更胜,今海内共推江南晚米,此种尤第一”。“香稻,其在松江者,粒小而性柔,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如此好米,难怪松江大米成了历代不可缺少的贡品。

 

“松壤地不多,而物产有名天下者”(正德松江府志)。松江鲈、松江米,鱼米之乡,名盛天下。这也衍生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许多风俗民俗至今仍流行、留存。

 

新中国建立后,鱼米之乡的松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五十年代松江农民陈永康培育的“老来青”晚粳稻优质高产,获农业部金质奖,生产之米主要供出口,曾被外国人称为“毛泽东大米”。只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三十年里,人口增聚,为求粮食生产数量,农田复种指数高,人困田瘦,田里自然长不出好稻米了。

 

进入新世纪,松江工业化、城市化了,农耕不再是农村经济的中心,在农业边缘化的趋势中,松江的稻作生产得到了再生,经过十多年规模化经营、生态化生产培育出沪郊最好的稻米。松江大米光亮饱满,饭柔和香甘,冷饭热饭都松软而有嚼劲,很多网友吃了松江大米,说是吃到了爷爷奶奶儿时的味道。

 

松江米好源自乡土。一曰地宜,松江泽地宜为稻,现代土壤分类松江土壤为水稻土,最适宜水稻生长,是能长出好稻的地方;二曰种好,翻阅松江历代府志、县志,水稻品种之多,种源丰富,能载入史册定为好种。好种代代相传,人生生不息,这些本乡本土之种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才能充分发育生长,丰满成熟;三曰人勤。松江农家凡种稻者,前茬必种绿肥,家里必养畜禽,基肥、追肥,都施有机肥。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再耕、耙、耘、烤,精耕细作,这稻谷不好也难。据松江史料土改前农村也基本家家户户有耕田,富农、中农占耕田25%左右,就是贫农户均也有1.6亩耕地。他们都是土地的精耕细作者。特别是富农、中农都是耕读之家,农忙时也叫短工或忙月帮忙种地,但他们种田从工、技、种上去动脑筋,有能力、财力、压力去改进农具、农艺,改良品种,提高效力、提高产量、提高品质。相对而言,地主自己则不种田,贫农、雇农大部分时间为人家种田,前者是不懂,没有经验,后者是没有动力,只是机械作业,所以那时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推动者,是中农、富农,是他们推进当时农业生产发展,松江出好米是这些人的贡献,当然也是他们讲究要吃好米的收获。

 

如今种田更是这样。小户、兼业户种三五亩田,生产是不会好的,因为不是主业;外来户包田耕种是不会珍惜土地的,因为临时,所以必然掠夺。而只有当地本乡本土的农民种二三百亩田,且村里长期流转给他们耕种,种田是他的职业,因为稳定,他们对土地有感情,只有他们才能用心种出好稻米。对土地他们类似于古代的自耕农,而收入相当于现代的中产阶级,在行业上他们则是精英了。松江的土地十多年来都是他们在耕作,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松江人现代的稻作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优势是高效率,传统农业精粹是可持续。不少人对传统农业不屑一顾,叫喊着要告别、要摆脱,似乎传统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桎梏与包袱。松江农民知道,现在唯依赖化学化、机械化是种不出好稻米的,过去二三十年的化肥飘飘、农药浇浇已使土地难以为继。但不依靠现代科技、机械种田是没有效率的,同样也没有生命力。而传统中猪塮、红花草等有机肥不可能再回归重复的,这是热爱土地农民的困惑。如何把传统农业的精华、生态循环、用地养地结合与现代农业规模高效生产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现代化中吸取古人智慧,种出好稻又使土地不老,这是松江农家近十多年的追求,逐步形成了种稻前茬由全种麦到少种麦到不种麦,冬季深耕晒垡或种植绿肥,长期坚持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种养结合(几百亩稻田中一个小型养猪场,猪粪发酵后还田),化肥农药大幅减少,如此十多年长期坚持轮作养地,土壤松了、肥沃了,种出来的稻谷厚重了,煮出来的米饭“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土地如人素养要长期涵养积累,非一日之功可成。

 

松江稻米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新的稻作生产方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全程机械作业、家庭农场经营等把可持续、高效率、家庭积极性融合在一起,并培育了适宜本土的早、中、晚优质大米品种,有了松江大米地理商标,获上海大米最高奖荣誉。近千户本乡本土家庭农场专业、职业地耕作着,他们热爱这片千百年养育他们的乡土,他们的愿望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更好的稻米,并有信心培养好肥沃地,留与子孙耕种。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就只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这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实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我们”。在松江有近千个家庭农场,固守在近二十万亩稻田旁,他们建立了现代的稻作方式,但稻作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农民,职业的体面的农民。每年在这个时节,他们会把一年的辛劳与期待融进新稻米,奉献给热爱稻米的人们,在新稻米饭的香甘中分享喜悦。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