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政治与历史交织下的台湾籍闽南人:承认祖籍是大陆,就等于自己被“统战”?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鑫诚 2017-10-04 06:01
摘要:现在台湾人说自己是“闽南人”时,并非必然要与大陆闽南产生实质的联系,只是一种处于台湾社会语境下的身份归属。

 

近日,在台湾《中时电子报》上偶然读到同乡张兄的文章,题为《没有认同的祖籍:台湾的闽南》,谈的是台湾人对“闽南”的认知与态度。同为曾在台求学的泉州人,我也早有探讨此话题的想法。

 

“闽台缘”的想象与现实

 

张兄在文章开头写道:“在台湾生活了两年,最开始很多人一开始都分辨不出我是大陆人,只有在交谈渐多的情况下,因为用词习惯问题我的身分才会显露。当我说我是泉州人、也讲闽南语的时候,大部分的长辈总会说,‘怪不得’、‘我们的祖先也是来自泉州的’。然而,绝大部分年轻人不会有这样的回答,甚至不知道泉州是哪里。只知道自己是闽南人,但是不知道闽南其实是福建南部的地域概念,指的是祖先来自闽南。”

 

作为泉州人,泉台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结让我对台湾多了一分亲近。然而,张兄的遭遇我也感同身受。

 

最开始自我介绍是泉州人时,总带有一种“台湾人不可能不知道泉州”的想法。因此当我听到诸如“泉州,那你是客家人吗?”“泉州和福州不一样对不对?”“泉州,那你为什么会讲‘台语(闽南语)’?”时,就很难过了。而那些听过泉州的台湾年轻朋友,多半也压根从未踏足。他们可能去过北京、上海,但难得会去泉州。

 

在这种场合,原本闽南人对“闽台缘”的那种想象与期待,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这一开始让我大失所望,甚而焦虑和惋惜。

 

此闽南非彼闽南

 

张兄在文章中说到,“在台湾,‘闽南’早已超逾地域、文化,更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他将这种“没有认同的祖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统“独”意识形态下,祖籍认同、身份认同的分裂。简单说就是两岸现状下,在不少“台湾意识”高涨的台湾年轻人看来,承认自己祖籍是大陆,好像就自然被“统战”了。

 

不过在我看来,说“闽南”在台湾成为了意识形态,倒不如说“闽南”只是被抽离了原有的时空背景而空心化了。诚然大陆和台湾都有“闽南”,但若不结合历史和现实区分“闽南”在两岸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其实很容易概念错置。

 

作为当前台湾语境下的“闽南”,是一个族群的概念,和大陆的“闽南”,或说最初的那个“闽南”早已不是同一内涵。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台湾的“闽南”更多是所谓“本省闽南”(本省人主要分为“本省闽南”和“本省客家”)。而这种“本省”和“外省”的省籍之分,最直接的因素并非籍贯,而是根据来台的先后。简单说,如果你是1949年后才来台湾,那么即使你恰好来自闽南,同样算是外省人。

 

所以现在台湾人说自己是“闽南人”时,并非必然要与大陆闽南产生实质的联系,只是一种处于台湾社会语境下的身份归属。所以许多台湾人知道自己是“闽南人”,却可能连福州和泉州到底哪个属闽南都说不清楚,或者“福建”“福州”“闽南”“客家”这些概念也未必分得明白,因为这些东西已经离生活有一段距离,日常几乎从未用到。

 

历史与现实纠葛 

 

当然,清楚这些概念的台湾人也不在少数,大致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完全能够能把文化与政治区分开的。他们知道“闽南”原指泉州、漳州,也知道台湾社会的主体是大陆闽南移民,他们毫不介意说自己祖籍是泉州或漳州,因为这属于历史的范畴,他们压根不觉得祖籍与政治立场有必然的关系。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台湾年轻人,他们会对我的泉州人身份感到好奇,对我会讲闽南语感到有趣、亲切,也会轻描淡写地跟我说到他们家的祖籍、族谱一类的话题,尽管很多时候这些话题很难深入。用我的台湾朋友Z的话说:“会因为认识你这样的大陆人而感受到两岸文化上的亲近,但是不会觉得这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像泉州现在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一般的中国(大陆)城市。”

 

“祖籍那些东西离日常生活太远了,没有特别的感情。”Z又补充到。

 

这种缺少情感支撑的“祖籍认识”很难让台湾人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倾向带来什么实质的改变。一个台湾年轻人即使知道“原来我的祖先从大陆泉州来”,但这与“我从大陆泉州来”“我是大陆泉州人”存在差距。最后可能变成,“我是台湾人,我的祖先从大陆泉州来。”这是一种血缘追溯,但仍然不会直接导向政治的认同。

 

而哪种情况会得出“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结论呢?根据我观察,两岸亲属之间存在确实的联络几乎是必要的。不论籍贯在哪,我所认识的台湾年轻人中有清晰“中国人认同”者,多是在台湾的家族成员常与大陆亲戚们走动。这种融入现实生活的亲情,才是真正生动、鲜活的两岸血缘纽带。而这样的家庭,反而不会去讲什么“祖籍”,因为亲人还在那边,应该说是“大陆老家”或“大陆亲戚家”了。

 

我的台湾朋友S是一个对大陆很有感情的台湾学生,她出生于一个“芋头番薯”家庭,也就是外省人和本省人结合的家庭。来自外省的父亲启蒙了她的“中国人意识”,S从爷爷奶奶那里了解到家族如何从大陆到台湾,而两岸“三通”后,这个跨越两岸的家族得以重聚。另一位台湾朋友W,他是国民党青年也是闽南人。他的家庭同样仍与大陆宗族保持联系,近年来,他不止一次回到位于泉州晋江的故乡,和大陆族人相见。

 

后来,S跟我说她想“嫁回”大陆,而W已经是在大陆工作的台青一员,在上海干得起劲。

 

新时代的“两岸一家亲”

 

有趣的是,我们越强调泉州、漳州等“闽南地区”与台湾之间先天密切的联系,强调有多少台湾人祖籍泉漳,就似乎越难理解为什么以闽南人为主体的台湾本省人,反而具有较强的“台湾主体意识”。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诚然,闽台之间的历史与文化联结自不必赘言,但问题在于历史很难直接影响现实。比起迁台至多不过六七十载的外省族裔,本省人来台已走过数百年,许多家族与大陆早已断了联系,即便通过族谱或代代口耳相传,与大陆有关的家族记忆也不免在生活中日渐淡化。所以比起本省人,反倒是不少外省人家庭,仍然有着浓厚的“中国人认同”和实实在在的两岸家族史。

 

这当然不是说“闽南”之于台湾就不重要了,而是应该基于对当前现实的客观认识,重新激活那段历史与文化纽带的生命力。如今两岸的闽南人之间仍然会基于共同的语言和风俗而拉近距离,闽南文化中也藏有许多理解台湾文化的密码,对于我们认识台湾社会有其意义。闽南人的身份确实让我在文化与生活上适应了台湾社会,也更有办法了解台湾人的想法。

 

以一个大陆闽南人的角度出发,我想理想的两岸闽南人相处应该是一种因为文化产生的亲切,加上基于现实的沟通与理解。如果这让大家相谈甚欢志同道合,自可带台湾朋友到如今的闽南走走,同时大可不必囿于那关于“祖籍”的介怀,也带他们到大陆其他城市走走,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活的历史吗?

 

而外省家庭的“中国认同”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唯有有血有肉的人员往来和真正跨越海峡的亲身生活,才有可能实现“两岸一家亲”。随着如今越来越多台湾人到大陆工作生活,两岸通婚也早已稀松平常,这不正是新时代货真价实的“两岸一家亲”吗?

 

 

文字编辑:洪俊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