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陈尚君:一个宁波人家在上海
分享至:
 (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9-30 11:34
摘要:1977年,陈尚君考入复旦大学后,家里最高兴的,就是父亲陈孝良。他说,“终于我们家又在上海有了一个据点”。 像向外斜出的一枝又回转到老树干上,陈家这一房的子弟,又回到了清末以来祖父奋斗的城市。

大约在1962年,刚过10岁的陈尚君第一次随父亲来上海。

 

大城市道路比家乡南通复杂多了。但父亲穿街过巷,却显出熟稔。

 

那次到沪,是为了参加祖父陈云林80岁冥寿纪念。陈尚君见到了5位父辈亲属、他们的家庭成员以及许许多多堂兄弟姐妹。大家都聚在延安路福建路口祖父生前居住的石库门里,为这位已逝的大家长齐聚一堂。

 

那次到上海还做了些什么事,陈尚君已经不记得。只记得上海的棒冰又硬又好吃。卖棒冰小贩敲击木箱揽客的声音,过了半个多世纪还留在他脑海里。

 

陈尚君当时没有想过,为什么所有的亲戚都在上海,唯有他父亲这一家住在南通。要成年后很久,他才开始梳爬,这个普通宁波人家在上海的故事。


宁波同乡在上海


在上海这个五方杂处的城市里,宁波籍人士占比不小。宁波人迁居上海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1911年-1937年)是宁波商人在上海的鼎盛时期——20世纪30年代有人统计上海的工商业名人,在1836人的名单中宁波籍人士有453人。在上海的晋、徽、闽、粤、甬五大商帮中,最终还是宁波人成为第一大商帮。(《宁波人在上海》,2007年4月29日《新闻晨报》)

 

抗战初期,沪甬间航轮每天多达20余艘,日运输量一万余吨,可见关系之密切。解放前,上海许多著名工厂和商店,如宝大祥、信大祥绸布店,亨得利钟表店,春和永呢绒店,三阳南北货店,大中华火柴厂,五洲肥皂厂,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化学工业社,国药业“四大家”——胡庆余、蔡同德、童涵春、冯存仁,还有祥生出租汽车公司,都是宁波人开设的。尤其是当时上海的金融业,宁波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1941年的一项统计,宁波人在上海就开有安康、福源等钱庄14家;汇丰、上海等银号5家;中国通商、四明、中国垦业等银行17家; 还有证券交易所14家。另一方面,宁波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也与沪甬籍同乡的投资扶植分不开。宁波的一些较大的工厂和商店,都有上海甬籍同乡的投资。宁波工商企业在遇到窘境时,也常常得到上海甬籍同乡的支持。(《甬沪唇齿相依》,1984年7月22日《解放日报》)

 

宁波的风俗习惯,都潜移默化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连上海人目前用以自称的“阿拉”,都是受宁波话影响。

 

《上海通志》资料显示,1909年慈溪洪斋集合数十人于上海汉口路创建四明旅沪同乡会,不久会务中断,宁波施嵋青联合同乡绅商钱达三、朱葆三等于次年4月复兴同乡会,并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1911年2月在四明公所成立,李征五、虞洽卿、朱葆三为正副会长。到1946年,已有会员36490人,其中工商界24386人,学界2926人。

 

当时在沪同乡会发起或成立时都订有章程。宁波旅沪同乡会就以“团结同乡团体,发挥自治精神”为宗旨,在沪开设医院、设立学校以帮助同乡患者和教育同乡子弟,并且还开展为同乡排难解纷,传播工商业知识、救济失业同乡等事务。
宁波人让上海人刮目相看的一件事,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旅沪各同乡团体代表即于9月25日在宁波旅沪同乡会集会,提出10项抗日救国方案。30日,各同乡会假宁波同乡会会址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公推郑文同(绍兴)、董心琴(宁波)、郑正秋(潮州)、李振亚(安徽)、曹志幼(徽宁)为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10项决议。其中包括呼吁支持各地民众抗日救国运动及其组织等。1937年“八一三”事变,宁波旅沪同乡会募捐167989.7元,在沪设难民收容所14处,在宁波设1处,还租用4条轮船行驶于沪甬之间,免费遣送同乡20余万人回籍。此后又陆续免费遣送82252人。

 

陈尚君的祖父陈云林,大约在1911年前后,从宁波来沪,进入一家同乡开设的药材店工作。在陈尚君的记忆里,家人描述中的这家药材店也是宁波同乡垄断性质。祖父勤勉谨慎,以一己之力,让家人在上海过上小康生活。上个世纪20年代,陈云林曾担任胡庆余堂的外寮告(相当于外销主管),经手的都是名贵滋补药材,每年有一千多大洋收入。与此同时,像当时所有和家乡保持联系的移民一样,陈云林也一直资助家乡的慈善工作,包括捐助义田等,至今记载祖父义举的碑刻,还留在宁波。在祖父之后,陈尚君的大伯父陈孝权子承父业,继续以宁波子弟身份进入这家药材店工作。而陈云林的小儿子陈孝良,即陈尚君的父亲,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则选择另一条道路——去南通学生意、当学徒。


终于又回归上海


图片说明:陈尚君外公一家上世纪40年代前期合影于上海,左为陈尚君母亲邵桂珠。

 

生命树上的另一条线,则是陈尚君的外祖父母,他们在1900年前后从宁波到上海谋生。

 

陈尚君的外公,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最知名的一家银楼里的工匠大师傅,专做高档首饰。到了上世纪40年代,陈尚君的外公外婆也离开上海,到南通工作。在南通老天宝银楼里,陈尚君的外公继续担任工匠大师傅,陈尚君的父亲则是店里的账房。同事加上同乡的情分,以及同样的上海情结,大师傅把大小姐托付给了小帐房,两家走到了一起。

 

而其他亲属在上海的故事,还在继续。继承祖父衣钵的伯父陈孝权,在药材店继续工作。到上世纪40年代,或许有感于战事频仍,大伯一度决定回到宁波原籍。但在他后来向侄子的自述中,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他,已经不能适应原籍的环境,很快又回到上海。陈尚君母亲这一支虽然去了南通,但母亲六姐妹中的老五则留在上海照顾年迈的外婆,住在山海关路406弄20号一户石库门中。上世纪60年代陈尚君参加大串联来沪时,还曾多次去拜访老太太。

 


陈尚君说,他所有的亲属,不论在上海还是南通,无不保持着勤勉、老实、规矩的家风。这些家族特征,也被陈尚君看做宁波人在异乡谋生的共有特征。1977年,陈尚君考入复旦大学后,家里最高兴的,就是父亲陈孝良。他说,“终于我们家又在上海有了一个据点”。像向外斜出的一枝又回转到老树干上,陈家这一房的子弟,又回到了清末以来祖父奋斗的城市。


从叶澄衷开始


此后至今,陈尚君在复旦大学求学、工作,也一直住在周边,再也没有离开。在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他重新回溯血脉里的宁波人传统,并感慨上海处处可见的宁波同乡留下的痕迹——包括陈尚君从他的办公室,可以看到的市肺科医院的叶家花园。

叶家花园的主人叶澄衷(1840-1899),也是宁波子弟,14岁到上海谋生。他先入成衣铺为学徒,后在虹口开顺记五金洋货店,从小五金做起,扩大业务,经销煤铁与进口钢材,后又开始引进灭火水龙、进口小火轮船、投资房地产等项目,最终成为当年上海华商首富。富裕后的他,在第二故乡上海和原籍宁波广泛开展慈善活动,捐建学校、医院。

 

陈尚君说:“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可能就是宁波商帮。叶澄衷是宁波商帮早期领袖,他从少年丧父、孤身来沪的打工仔,挣扎经营,终于富甲一方,堪称上海传奇。在他身后,宁波人几乎无论贫富,都往上海走,成为近代上海都市繁荣的中坚力量。”

 

而都往上海走的这些宁波人,将他们循规蹈矩、刻苦勤勉,以及尽力保持体面和尊严的性格带到了上海,最终成为塑造城市文化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陈尚君,浙江慈溪人,1952年生于江苏南通,1977年进入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