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我国心源性猝死每年超54万人 这些猝死的征兆和预防手段要了解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艳辉 2017-09-26 17:31
摘要:连续熬夜、疲劳驾驶、酒后洗澡等等,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男子健身猝死、心内科医生深夜猝死、俱乐部老总踢球猝死……最近,猝死新闻再次频出,令人扼腕叹息。导致他们遭遇不测的共同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刚刚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患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提高高危人群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意识,打造预防心源性猝死的第一道防线刻不容缓。

 

► 胸闷、难受可能是关键信号

 

一名中年男子早晨起床后发觉胸有点闷,他对妻子说:“我回去再躺会儿”,到了中午,妻子喊丈夫吃饭,怎么也喊不应,上卧室一拉手,已经冰凉。后来医生确诊死亡时,一家人根本无法接受,情绪几近崩溃。

 

还有一位熬夜加班的女白领,在工作结束离开办公室的时候,突然觉得胸口不舒服,想坐在过道的沙发上眯一会儿,然后便失去知觉。送往医院后却回天乏力。

 

这样的心源性猝死病例,医疗急救中心和医院心内科常常接诊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教授介绍,心源性猝死是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在我国,像心源性猝死类的患者成功抢救率不足1%,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急救的黄金时间仅有短短的4分钟。4分钟内没有急救措施,即使病人存活下来,也极有可能造成脑死亡。

 

► 7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

 

据介绍,7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其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者潜在性疾病,当事人却不知道,持续熬夜、疲劳驾驶、酒后洗澡等等,这些举动看似寻常,其实是“往手枪里填火药”,随时都可能“擦枪走火”。

 

以心室颤动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为例,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心脏骤停大于4到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李毅刚主任强调:“公众也不必对心源性猝死盲目恐慌,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源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比如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当然还有一些有效手段,比如不间断心电事件监测就是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通过连续、有效监测帮助医生及时、准确的明确诊断,为高危人群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 连续心脏监测对猝死危险性做出科学分析

 

有些患者搞不清楚”晕厥“和”眩晕“的区别。李毅刚主任提醒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晕厥’与公众平常所提到的‘晕倒’、‘眩晕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晕厥’伴有意识的丧失,表现为相对突然、短暂、可自行终止、通常很快恢复。不要误将‘眩晕’当作‘晕厥’,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临床门诊中,一个患有不明原因反复晕厥并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电图所传递的信息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数患者病因复杂,一次性标准心电图难以有效地捕捉做出诊断的准确数据,而动态心电监测(Holter)虽然可以提供长达24小时的连续数据,但其在患者工作、生活期间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诊断困难。如一条口香糖大小的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则完善了既往心脏监测领域的不足,同时也提供了更加有效、可靠的临床诊断数据支持。植入人体皮下后,可自动记录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多种心电事件,大幅度提升晕厥病因的检出率。

 

李毅刚主任指出,患者一旦遭遇反复不明原因的晕厥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过连续心电监测对晕厥的病因鉴别诊断,再对其致猝死的危险性做出科学分析,采取合适的措施,防止其复发、避免发生心脏性猝死。

 

文字编辑:许莺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