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蔡澜 | 几十年老火煨“鸡汤”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一 2017-09-23 10:27
摘要:作家、生活家、美食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电影人、主持人……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嘉宾蔡澜时,主持人念了一连串的名头,蔡澜接过话筒说道:“很多人都问我最喜欢哪个身份,我都喜欢,怎么叫都好,不过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些都是蔡澜的身份,但这些身份框不住的是他恣意潇洒的人生。

过上好的生活,是人类古往今来的永恒追求,然而,现代文明却将效率、财富、地位横亘在现实生活与对幸福的追求之间,并以此为价值准绳。久而久之,人们几乎都快要忘记了,自己努力生存、拼命工作的本意,是快乐并自在地生活。

然而,蔡澜却想得通透,“我要活得快乐、有趣”。他日日兴致勃勃地生活,对生命极少倦怠,不因年岁累积而丧失玩心,这过的不亦是一种好的生活吗?


►“不如任性过活”

 

蔡澜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文字在各大报纸杂志几乎随处可见,书籍、电影、旅游、美食、时尚、人生,声色犬马,家长里短,无所不包。

蔡澜是美食家,香港的很多餐厅都喜欢在店里悬挂蔡澜所写的食评作为宣传,或菜单上标出“蔡澜推荐”四个字,招徕顾客。

蔡澜是电影监制,一做就是40年,为上世纪香港电影的繁荣付出过诸多心血。

蔡澜还是个旅行家,创办了“蔡澜旅行团”,带好友世界各地旅游。

看起来这么忙的蔡澜,却直言:“和香港行色匆匆的路人相比,我有些‘慢’。”

他是过得有些慢,会抓着老伴的手逛菜市场,花一个上午挑选新鲜的果蔬,然后盛满一筐,心满意足回家;他喜欢逛书局,看到喜欢的书一看就是一天;他爱书法,学篆刻,不焦不急,只当作是享受生活众多方式中的一种。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是被加速鞭笞的陀螺,无所不在的焦虑感让每个人只来得及应付生活。

“人家快的时候,我们慢;人家慢的时候,我们快,要跟人家不同。卖蛋卷,人家都卖甜的,我就卖咸的。这是思考的态度,用一种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就好玩了,我就要做这个世界里好玩的人。”这是蔡澜一贯的观点。

他曾在《不如任性过活》中说写道:

生老病死,为必经过程。

既然知道有这么四件事,还不快点去玩?

新闻杂志上天天是教你如何成功、如何致富,却从不教人好好玩。成年人的生活被阉割了,渐渐丧失了会玩的能力。

如果有人说:“你们老了。”蔡澜会回答:“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蔡澜的父亲曾对他说过,人活到50岁,往后的每过一个生日,年龄就要减一岁,按照这个规则算来,蔡澜今年才刚刚24岁。而那些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人生不只有快乐,遭遇失落或不愉快时如何面对?最喜欢与蔡澜结伴旅行的金庸说,他会“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蔡澜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汽车太颠簸,他教金庸怎样喝最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中吮吸牛骨髓。“我会皱起眉,他始终开怀大笑。所以他肯定比我潇洒得多。”

蔡澜的这股快活劲,和写作《悲观声浪里的乐观》的胡适颇为相似。在《悲观声浪里的乐观》里,胡适充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浮世中的乐观之道。他认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他心中永远怀揣着希望。胡适认为,“悲观声浪里的乐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其实,活得有趣、轻松、简单,并非上进与深刻的对立面,而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与通达,是一种需要日日勤学慎思方能习得的能力,是“欲而不能、舍而不得”的人生之彼岸。

 

►“将痛苦一脚踹到海里”

 

拥有这样人生的蔡澜,很符合年轻人的胃口。他的微博互动,参与者多半是年轻人。

他的文章中也常常出现“小朋友问”———我总不能填满那四百字的稿纸,怎么办?做什么投资最好,要怎么开始?男人是不是应该有很多女性朋友?……蔡澜也乐得跟年轻人聊天,给他们提些人生建议,“可以跟他们沟通,让我觉得我的心态还算年轻”。他建议年轻人要有点理想和抱负,有点想做的事情,要做就尽量去做,只要有心,总有一天就会做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蔡澜就开始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帮年轻人答疑解惑。今年,他把这些问与答汇集成了新书《爱是一种好得不得了的“病毒”》与《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他引导年轻人积极面对工作、生活、情感、梦想,对年轻人最敏感的情感问题,蔡澜的情感答疑正如他的个性一般,真诚率性。在他的笔下,懵懂的青春、青涩的初恋、甜蜜而复杂的爱情,有情有调,千姿百态。正如蔡澜所言:青春,永远是值得的。

说起与年轻人的书信往来,蔡澜表示,以前的人写信,回答就可以写得比较长,现在在微博中问得短,他回答得也短。但最让蔡澜印象深刻的是,不管用书信还是微博,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当下,年轻人问的所有问题没有任何变化,都一模一样。

困惑中肯定有恋爱问题,比如A君B君,要爱哪一个?还有一大部分人是对前途的担忧,现在前途渺茫,该怎么办呢?“相信一百年后所有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其实,这两本书是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写的少年烦恼,我只是把它扩充一点,希望大家喜欢。”蔡澜同时表示,“我愿将快乐带给大家,将痛苦用铁链拴进铁箱,一脚踹到海里。”

 

►“放弃极近视的目标”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今天不少年轻人感觉幸福指数低,压力巨大,困扰多多。物质的压力和精神的焦虑似乎形成了一个“问题群”。在蔡澜看来,每一代人年轻人都曾面对相似的境遇。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经以“潘晓”之名发表了一封给编辑部的信,题目就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曾经引发了大讨论。这次讨论的内容就包括当时出现的理想失落,不少人开始的物质生活追求,发现现实生活和学校里的差异,上升渠道严重不足等问题。

那时年轻人的困惑也和现在差不多,如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就是写当时的年轻情侣没房子无法结婚,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更是写出空间的压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远去,虽然当时人们没有明确提出“幸福感”这一概念,但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讨论却从未停歇。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的问题层次不同,苦恼则相似,今天的青年“幸福感”低迷,其实也是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对前一代的“重复”。

但蔡澜也认同,虽然困惑大体相似,但由于今天的诱惑更多,渴望更多,青年的见识更广,这种苦恼也可能更强烈。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80后、90后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没方向感的一代。他们不想工作,他们拒绝加班,他们喜欢宠物甚于小孩。而现实是,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加班,年纪轻轻背上房贷,年纪轻轻没了理想。

朱光潜曾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中国人在全世界是最重实用的民族,凡事都怀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因之,就什么都浅薄。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朱光潜将年轻人的问题总结为———“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确,在20-30岁的人生阶段,如果盲目追求成功,以功利化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将不当的例子做榜样,那将坠入功利的陷阱,被丛林社会的规则裹挟着踉跄而行。

所以,才有蔡澜这样的过来人,成了青年们的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代气候的人,但他会告诉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诉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诉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

北大教授张颐武也曾为年轻人支招:人都会有迷茫困惑的时候,面对它,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付出实际的努力、变得更勇敢,哪怕接近目标一点点,也是值得欣喜的。另外就是理性判断,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选择了能让人快乐安心的才是真道理。

蔡澜对年轻人的建议是:第一,要比别人做得好,就要比别人少睡一点,看书学习,年轻人不要睡太多,老了自有棺材给你睡;第二,要有个方向,让自己活得好一些,理解生活中的美学;第三,你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出人头地。

 

《蔡澜经典五部曲》(套装共5册)

蔡澜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文字编辑:顾学文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