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杨浦·故事 | 第一代全国劳模: “纺织车”还在,纺织的记忆便不会消失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7-09-21 10:00
摘要:1953年,黄宝妹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上海国棉十七厂唯一一个全国劳模。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从14岁进厂工作,黄宝妹在十七棉工作了整整42年,见证着杨树浦路沿江工业带的历史变迁。

 

沿着海州路走到贵阳路,再一直走到杨树浦路,这是过去黄宝妹每天走去工厂的必经之路。杨树浦路2866号,昔日的国棉十七厂,如今变成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俯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1953年,黄宝妹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上海国棉十七厂唯一一个全国劳模。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从14岁进厂工作,到1986年退休,黄宝妹在十七棉工作了整整42年,见证着杨树浦路沿江工业带的历史变迁。

 

“以前的杨树浦路,那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黄宝妹说,沿江全是大工厂,24小时不停运作。一个厂子就有上千上万名职工,人流量很大,上下班的时候车子都挤不进去,周边小店的生意也十分红火。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杨树浦就聚集了300多家纺织、造船、造纸等不同门类的工业企业,被称为“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

 

黄宝妹所在的国棉十七厂(简称“十七棉”),前身是日资裕丰纱厂,经历了90年的历史沧桑,其厂房著名的日式“锯齿形”房顶,如今被完好地保留下来。“这种锯齿形房顶,能让阳光充分射入,又不至于将棉花晒烂。”黄宝妹介绍,那时候的纺纱车间,为了追求产量,白天连着黑夜地生产,车子从不停转。“中午吃饭的时间车床也不关,一个人去吃饭另一个人赶紧接上,那场面哪,棉絮飞舞,热火朝天。”在黄宝妹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现代工业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锯齿形”的房顶下开始孕育成长。

 

黄宝妹所在的第二纺纱厂正对着江边,每天棉花运进来,纱布运出去,都是通过黄浦江的船运。“每次看到拉着‘大蓬’的船一艘艘来而又去,就仿佛看到我们纺的纱布被运到了各地,给全国人民穿在身上。”后来,十七棉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旧厂房变成一片废墟。“我看到当年我们的纺纱车、织布车,全部都被敲掉了。一开始是蛮伤心的,但后来想想也理解了,城市要开发,要发展,老是停留在旧的状态也不行。”

 

原来十七棉的锯齿形屋顶、清水红砖的外墙还保留着旧时模样。

 

2006年,十七棉的改造方案最终确定,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夏邦杰担纲设计,2009年下半年正式动工,老工厂变身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纺纱的味道被代之以时尚的气息。厂房内有各种靓丽的品牌店,散发着“森严黑”气息和梦幻灯光的亚洲第一秀场,还有包含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区、时尚名品生活区和时尚运动休闲区的“时尚精品仓”。对历史资源的充分保留让这种改造充满了文化底气,法国式情调让这个创意园区充满了浪漫气息,而长达数百米的岸线则使得进入园区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体验。

 

杨浦滨江旧景

 

杨浦滨江今日示范段

 

在黄宝妹的记忆中,以前的滨江地段是走不通的。“各个厂区之间彼此间隔,厂房都对外封闭起来,江边的环境也因工业生产而一片破败,从来没有人在江边走。”今年7月,伴随着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码头的沿江约2.8公里岸线贯通,南段滨江上的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并注入全新内涵,这些景观带将逐步对市民正式开放。

 

“如今的江边不一样了,像一个风景区。”黄宝妹经常和昔日的老工友们一起回到旧厂里看看,到黄浦江边拍照留念。江边廊道上有一个模仿纺织车建成的“纱厂廊架”模型,从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犹如穿越时空回到纺织机嗡嗡作响的大工业时代。“纺织车”还在,纺织的记忆便不会消失。

文字编辑:王志彦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