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读城 | 城市蔓延,是褒是贬?建筑大师张永和这样描述街区尺度宜人的城市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7-09-02 06:01
摘要:减慢城市交通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缩小街区尺度和人们的生活圈;适当增加部分住宅区的居住密度——城市因建筑而伟大,切不能因建筑而变大。

人物小传


 

 

张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现为“非常建筑”工作室主理人。作品有二分宅、山语间、柿子林、垂直玻璃住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诺华上海园区等。他的父亲张开济是我国著名建筑家,设计作品包括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等。

 



最近,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街镇的负责人参加了“区长学习会”。主讲人是现代建筑大师张永和,主题是:从四个层面谈城市。

 

上海延安路高架南北两侧  蒋迪雯 摄

 


“城市蔓延”,中性词还是贬义词?


 

“从四个层面谈城市,由远及近,第一个层面就是放眼全球。”

 

张永和指出,虽然城市更新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城市更新。去年,印度孟买发布的“大都市区域规划2014-2034”中,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采取了几项措施,包括制造业回归城市、第三产业进一步分散、系统规划绿化和水体、政府引导并引入市场机制等,来缓解城市区域开发不足的问题。

 

美国底特律

 

但过去半个世纪中,城市化潮流也带来了最显著的问题: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中文“蔓延”听起来还算中性,可英文“sprawl”却是十足的贬义词,甚至有些“像病毒一样蔓延”的味道。

 

“向城市中心外扩展的人口,构成了低密度、功能单一,且通常依赖汽车的社区,这就是城市蔓延的产物。”张永和表示,出行只能靠汽车、全无步行可能的社区,比街区尺度过大的问题更为严重,比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就因大量依靠汽车出行,变成亚洲著名“堵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速公路网

 

城市蔓延究竟从何而来?张永和说,答案正是美国的“土特产”——高速公路。

 

“汽车和高速公路到底谁先发展,这个问题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说清。”

 

但有一点无可辩驳,上世纪50至70年代,由美国率先发展起来的高速公路,一方面成为人口向城市外围迁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割裂了城市本身。比如沿旧金山湾区的州际公路,作为城市过境交通,路上不见城市中人,市内的行人和车辆则被公路遮挡了景观,这条贯穿市中心的封闭道路几乎不与城市发生任何关联。

 

美国内华达州一处停车场

 

更重要的是,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美式文化在全球输出,汽车文化在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盛行,城市蔓延“遍地开花”。但中国的城市蔓延却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最显著的空间特点之一就是大量封闭道路贯穿城市中心。

 

打破街墙是另一大显著特征。这里要特别说明,“街墙”并不是指街区围墙,而是街区整体的连续性。这个从西方舶来的建筑名词,一开始并未在国内广泛使用。张永和说,自己第一次看到“街墙”一词在国内出现,恰恰就是在上海的规划文本中。但在无论国内外,街道连续性的最大“破坏者” 是孤立的“物体建筑”,和街道和旁边的建筑都离得远远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海岸购物中心

 

大量植入城区的城市综合体也是人性城市空间的“天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典型的郊区购物中心(如South Coast Plaza,南海岸购物中心)规模巨大,但如果把这种大型的郊区购物中心直接带入城市,就会破坏城市空间尺度,影响城市商业的丰富。“显然,这不是理想的购物体验。”

 

在中国,与遍布市中心和郊区新城的城市综合体一同出现的,还有数不胜数的高层、高密度住宅。张永和表示,不同于美国郊区常以低密度住宅为主,中国郊区的高层高密度住宅居多,加之大量“有业主但无人住”的单元构成的高空置率,诱发了“城市假密度”的诞生。国内普遍存在的封闭社区,虽然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却使街道变为城市剩余空间,助长了城市蔓延。

 


城市综合体还需因地制宜


 

法国巴黎

 

城市蔓延的案例在全球范围内不胜枚举,那么街区尺度宜人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在巴黎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累,合理的街区尺度有很大功劳。”

 

法国巴黎凯旋门

 

张永和表示,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巴黎的城市肌理具有轮廓分明、街墙清晰、街道尺度小、街区密度适当等特点,造就了舒适的步行体验。市区的城市天际线平整,唯一高耸的建筑只有埃菲尔铁塔。上述特点令巴黎的城市风貌统一而不失灵动。

 

相反,中国的城市天际线多见高低起伏的姿态。张永和认为,人们渴望通过高低错落的建筑避免城市面貌的雷同,但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对城市的想象,反而弄巧成拙,令城市变得千篇一律。

 

“如果这个‘律’能让城市都变得更宜居,那么大家并不会在意雷同感,但现实并不如此。”他认为,让城市变得相似但却未变得宜居的,正是大量涌现的城市综合体,和不断拓宽的街道尺度。

 

成都新世界环球中心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新世界环球中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面宽500米,净深400米,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高度约100米,是一座集中央游艺区、酒店、商业、商务办公、会展、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好在这样的巨无霸坐落在开发区,而非老城区,否则城市尺度势必遭到破坏。”但在中国其他城市,过大的城市综合体往往成为街区尺度的杀手,周边道路不得不围着综合体走,目之所及的地点,却要绕很长的路方可抵达。“城市因建筑而伟大,切不能因建筑而变大。”

 

怎样才能遏制城市蔓延?

 

张永和认为有如下对策。其一,减慢城市交通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我们为了节省时间而开车,却因堵车浪费了更多时间,这种悖论不应继续蔓延。”其二,缩小街区尺度和人们的生活圈。这一点在2016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及同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均有体现。其三,适当增加部分住宅区的居住密度。

 


建共享街道,给城市“加盖”


 

上海市中心典型的窄马路

 

“上海,特別是浦西地区,街道尺度和便利程度在整个亚洲都数一数二。”

 

张永和说,从《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等规划文本来看,上海已经具备世界最先进的城市设计导则和设计理念,“人们逐渐认识到,街道才是塑造宜居生活的基础。”

 

张永和收藏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纸质版上做满了标注

 

不过,张永和同时指出,在上海市郊地区,城市蔓延现象仍旧明显,道路过宽、步行环境不佳是主要因素。

 

在张永和看来,相较于马路“一不小心”就“宽得没边”的郊区,上海市中心道路窄、易拥堵的问题亟待更具智慧的方法解决。他举例,在许多欧洲城市的老城区,街道没有明确的栏杆和上街沿,而是用座椅、垃圾箱或树池分割行人和车辆,无车经过时,孩童可以在此踢球玩耍,街道不用拓宽,就能灵活增加空间。

 

英国的“共享街道”

美国洛杉矶市的街道

陕西南路

 

事实上,类似的“共享街道”已经在上海出现。在陕西南路靠近肇嘉浜路的区域,道路中的树池分割出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其中非机动车道靠近树池的部分用斜线划出了临时停车区。特别的是,白线划出的停车区一半位于非机动车道,另一半位于树池所在的上街沿。停车高峰时,马路上街沿暂时变为停车区,缓解道路拥堵;车辆较少时,上街沿自动恢复通行功能。

 

“相较首尾相接的传统停放方式,斜放的车辆大大增加了道路容积率。”张永和认为。

 

城市华盖也是一项有助于破解上海市中心“城市病”的重要设计,通俗来说就是“给城市加个盖子”。张永和表示,上海每年有1/5的时间处于酷暑,又有近1/3的时间是雨天,“有盖子”的广场能容纳更多时段的社会活动,起到人群分流作用。

正大乐城   来源:全景网

 

他展示了一幅刚完成不久的旧金山交通枢纽设计图。设计师在约5层楼高的广场上方“架”起了一座城市华盖,“盖子”下方种植了大型树池,并设有自行车道、咖啡馆、人行步道等区域,形成一片可供休闲、骑行、遛狗、散步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挑高的华盖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引入太阳能照明节约能源。在距离徐汇滨江不到1公里的正大乐城和绿地缤纷城商业综合体内,也能找到类似的“玻璃盖子”,方便人们风雨无阻地在街区式的商业综合体内穿行。

 


“永不拓宽”道路还能再多些


 

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学习会上表示,上海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对城市设计应有充分认识,把城区看做有机体,从人居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应该立体、全面、艺术、科学性地把握,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具备世人的情怀、科学家的严谨、旅行家的阅历、史学家的博学和哲学家的思辨力。

 

他同时提出,下一步,徐汇将加大力度注重历史风貌保护,提高城区整体识别度,进一步注重人文内涵,提升空间活力程度。

 

肇嘉浜路是上海市中心大尺度街道的代表

 

学习会现场还设有问答环节,提问非常踊跃。在近一个小时的问答环节中,张永和详细回答了7个问题,在此选取若干条问答实录。

 

区规土局负责人:今年6月1日,住建部发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条指出,要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徐汇区既有黄浦江沿岸滨水区域,又有衡复历史风貌区、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商圈、上海南站交通枢纽等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在城市设计方面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

 

张永和:建筑设计导则同街道设计导则一样,供城市设计者熟悉规则,规范设计流程,是引导层面的文件。有了游戏规则,设计才会变得完整。但限制过多也不可,需要在规则规范和设计创意中找到平衡。

 

区建交委负责人:中心城区部分老城区进行旧改后,原址会建设绿化,在设计时有什么讲究吗?

 

张永和:城市绿地有两大主要作用,其一有助于城市环境,其二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同时,只有两类城市绿地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其一是行道树,其二是可容纳一定人数活动的公园。建造过多人们无法亲近、只具备装饰性功能的绿地,并没有多大意义。

 

建国西路和岳阳路位于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历史风貌区,两条马路都是“永不拓宽”道路。   舒抒 摄

 

区房管局负责人:上海在2005年确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其中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被称为“永不拓宽道路”。历史风貌区的街道尺度与城市更新有哪些讲究?

 

张永和:决定城市空间质量的有几大因素。其一,空间是明确的,即人们都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不是“空旷的场地一般就是广场”。其二,空间尺度是合理的,比如人们在步行街能够看清街道两侧橱窗的陈列品,过宽的街道车流密集,不适宜作为商业街,更不适宜人们步行。保持街道宽度在一定尺度就是保持城市质量,与城市宜居性挂钩。

上海黄浦区绍兴路

 

我觉得64条“永不拓宽”道路听起来有点少。其实我脑子里有很多关于缩小街道尺度的想法,比如重新组织街道的交通功能,这样街道变窄了人们也不会不方便。

 

街道尺度的拓宽或缩窄还与沿街建筑有关。尤其是城市旧空间,老工厂这类内部空间大的就很容易重新开发,但老洋房、老石库门等砖木结构的建筑就很难修缮改造。北京也有这样的问题,四合院很贵,但使用体验并不好。如果建筑不好使用,那么更新建筑的挑战也越大,这是城市更新的一项本质问题。

 

垂直玻璃住宅

 

西岸集团负责人:徐汇滨江的垂直玻璃住宅也是张永和老师的作品,最近被Airbnb看重,但有些人怀疑这样一件当代艺术品是否真的适合居住。

 

张永和:我在垂直玻璃住宅居住过,因此这不是问题。住宅的概念如今同房地产紧密结合,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类似“三室两厅”的空间分布才算是住宅,这已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但是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由于地价太贵,私人大多只拥有很小一块土地,找建筑师设计时可根据个人需要,建造出内部结构较为奇特的房子满足居住需求,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垂直玻璃住宅

 

我很赞同垂直玻璃住宅作为短期居住空间供不同人使用,然后将使用体验在网上吐槽,只有人居住,建筑才有生命力。否则干巴巴放在那里有点浪费。

 

西岸集团负责人:徐汇滨江沿岸与滨江腹地之间被主干道龙吴路分割开,如何跨越城市干道激活滨江腹地?

 

张永和:徐汇滨江是城市空间,不是一般大型公园,只要主干道两侧有开口,而非很长的连续性道路,那么滨江地区与腹地之间就有衔接。目前人们觉得龙吴路阻隔了滨江,无非是过境车流较大,如果道路两旁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体育设施和画廊、咖啡馆、小公园等空间,那就多了供人下车停留的机会。总之,景观环境好了,自然会有人来。

 

内文图片除署名外来源均:非常建筑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