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要办“满足人性”的教育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之浩 2017-08-22 09:34
摘要:教育应带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强大心境,教育应引导学生用卓越的方法、态度、情感和思想来应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即人性的纾解和满足。

本人从教20多年,教过初中,也教过高中;在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工作过,也在转制学校、传统优质学校工作过。有个问题曾经问过自己多遍: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高分?不是!高情商?不是!高技能?也不是!

 

借着此次征文,我梳理一番思想,觉得应该是:教育应带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强大心境,教育应引导学生用卓越的方法、态度、情感和思想来应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即人性的纾解和满足。

 

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与理性,即为人性。留意自己的课堂,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最具潜质的教育是以人性的满足为发轫的。那些当堂布置的作业课中,总不乏男女学生争先恐后将解答的习题交由教师点评,究其用意,不外乎两点,一是展现“作品”,二是展现“自我”。这正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倘若教师顺应情势,顺水荡舟,于学理的铺陈之中,弹奏出人性的韵味,描摹出人文的风骨,牵引出一番触及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其结果,将势必超越一般作业评点的教学价值,而上升为人性的融和、晕染、沟通和满足,进而在更高级的水平上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无疑,这样的教育是最富活力的。

 

所谓兴趣,不过是人性借以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个人以为2030年的上海教育兴旺于教育者对人性的真正体恤、关照、释放和连续满足的过程中。它需要学校实施系列转型,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结构化到个性化、契合化的转变,从教育目标追求“高大上”到培养普通劳动者的转变,从课堂方式的电教、师教、生教到“共同学习”和“个性学习”的转变等等,并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性”教育的基本体系。为此笔者建言——

 

教学方式:无边界学习带来适合的教育

 

现代课堂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传播媒介日渐多元,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纷至沓来,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时差几乎为零。在这种背景下,过去教师是先生,先生必然先知,学生是后生,后生必然后知,这种教学关系的物质基础不再。教学关系的基础变了,课程和教学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满足人性对自主、自由和开放的需求。如今,随着微信的应用,移动学习APP应时而生。在课上和课下利用APP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也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建平西校近年来尝试的微信群教学法广受学生欢迎,尤以数学组应用最为普及,西校数学教学曾引得“无数英国人折腰”,和这一尝试颇有关联。

 

技术的引入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在这样一种无边界的学习中,学生拥有了开放、自由的探索空间,学习的发生有了更大的可能和不确定性。

 

可以设想,到2030年时,此时的课堂,我们看到的学生是某一水平某种姿态,到了彼时,他们可能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正以零散、复杂、非线性的方式变化着,但正是这种变化诱发学生进入深度的共同学习和个性学习之中,动态和变化成为一种兴趣和动力。

 

教育评价: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

 

教育评价,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评价,其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的发展,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成为艺术家,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比尔·盖茨或马云这样的创业领袖,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的发展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建平西校试以“课堂生活”、“社区生活”和“个性特长”为主题的情景评价法,实际上是以具体的表现在学生身上可测量的行为为目标的一种生存状态真实记录,从某种意义讲,这种做法对“唯分数论”带来了挑战,却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用评价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就是要求根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既要让每个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要精准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伸展根和枝叶,产生多样和差异性,行扬长避短式的教育而非一味地补短板教育。

 

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就是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人性得到张扬。正如“让兔子跑得更快,让鸟儿飞得更高,让蜗牛爬行的更加从容和优雅”。不把学生局促在有限的教室里让学生服从、听从和跟从,让学生得到成长而不是只盯着世俗的成功。

 

育人目标:培养普通劳动者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一个学校在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能够日后被称为“著名”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悄无声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劳动为生,同时为国家奉献着微薄的力量。这样的劳动者,同样是学校的成果,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当学生用稚嫩的嗓音呼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学校应以何种学生为荣?

 

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和杰出的人物,更多取决于天赋和家庭传承。即使是通俗所指的“四大”(大款、大官、大腕、大明星),也更多依赖其情商和后天的自我努力。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大奖,是否考上清华北大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奋正直的平凡劳动者,就是教育的虚伪和缺失。一个普通人,只要爱国善良守法,就是学校的骄傲!

 

让课堂承载“人性”不必要高深的理论和精准的技术,教师的幸福感是从传统课堂(灌输课堂)到人性化课堂的“对接舱”,因此,2030年的上海教育,用知行合一涵养教师,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摒除浮名和功利,仍然是一个关键。

 

2030年,期盼着,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校长)

 

【新闻链接】

 

为广聚社会多方智慧,深入了解上海市民心目中的未来上海教育发展愿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解放日报共同启动“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畅谈“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市教科院“上海教育现代化2030研究”项目组和解放日报,将邀请各方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审,拟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50篇。主办方还将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部分优秀作品将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刊登。征文时间到2017年9月28日为止。参与征文活动的市民,可将电子版文章发送到shjy2030@126.com,若为手写稿或打印稿,请寄送至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号楼415室,注明“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字样,邮编200032。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