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上海一群档案方志人花10个月奔走全国各地,只为还原80年前那3天的抗日记忆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蔡国欢 2017-08-05 17:59
摘要:去年9月,金山区档案局全面启动“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一群年轻人花了10个月,前往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查询档案、请教专家、寻访英雄后人,逐步还原出那三日在枫泾战斗的英雄群像和那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1937年11月8—10日,在金山西北的枫泾,面对凶残的日军,有一群中国军人明知淞沪会战已经失败,但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坚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牺牲官兵超过千人……

 

“枫泾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南京保卫战前,中国正面战场阻击日军的一场战斗。”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余子道认为,守卫枫泾就是保护苏嘉铁路,就是保护杭嘉湖地区和京沪宁地区的大门;这场战斗延缓了日军进攻南京的速度,掩护了淞沪会战主力部队的撤退,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这场三天三夜的惨烈战斗,对于那些明知要死仍英勇战斗的中国官兵,人们却知之甚少、“描写不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去年9月,金山区档案局全面启动“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一群年轻人花了10个月,前往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查询档案、请教专家、寻访英雄后人,逐步还原出那三日在枫泾战斗的英雄群像和那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淞沪会战要图。

 

一位生于金山的抗日青年

 

王枫,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1917年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淞沪会战开始后,特别是枫泾阻击战期间,他组织家乡知识青年发起抗敌学友会、抗敌后援会,后辗转延安、东北、江苏、江西等地参加抗日斗争与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等……然而,仅有这点资料是不够的。

出生在枫泾的革命者王枫。

2017年3月21日,“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寻访英雄事迹的路途。上海到南昌,700余公里,列车掠过一排排楼宇,驶过一片片油菜田,穿过青山黛瓦间氤氲而起的淡淡云气,仿佛也跨越了时间的层层阻隔,回到那风雨飘摇而又激情澎湃的年代。因此,宾馆里的这一夜,课题研究人员不约而同地失眠了。

 

第二天是个雨天。研究人员拜访了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张棉标。热心的张棉标立即安排有关同志陪同赴江西省水利厅、档案馆等地查询资料。在江西省水利厅,他们找到了王枫的履历表,也查到了王枫子女的线索。那一天,大家无比激动。

 

3月23日,雨后初霁。他们第三次拜访江西省档案馆,王枫参加抗敌学友会、后援会的线索变得清晰起来。之后,在尝试了各种方式后,他们终于联系上了王枫之子王苏吉先生。

 

电话接通的时候,王苏吉正在由萍乡往南昌的路上,得知研究人员的来意后即欣然约定当天见面。下午四点,风尘仆仆的王苏吉坐了下来,回忆的闸门打开。“父亲很少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只知道《西行漫记》对他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党的信仰始终不变……”回忆并不多,但一个有着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革命先辈形象已然被勾勒出来。“我帮你们联系我妹妹吧。”王先生唯恐自己讲述不够。

 

3月24日,暴雨。在王苏吉的公司里,王小临女士从密封好的文件袋内小心翼翼地拿出父亲在延安抗大做教员时的教材《辩证唯物论》,上面满是红绿相间的墨水线和批注。“我把它捐给家乡档案馆,就是想让这本书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这或许是它最好的归宿……父亲从小就爱读书,家里条件在当时很好,但他坚持干革命,不为别的,就是源于对共产主义深深的信仰……”回忆起父亲,泪水不觉洒落面庞。

 

英雄无声,他用对家乡的热爱与爱国的热忱,为后人留下了坚强的背影。

 

一群来自湖南的“竿军”英雄

 

据记载,枫泾阻击战的参战中国军队,有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128师382旅、第109师654团,预备第11师41团,参战中国军人有3000多人,最终阵亡1000余人。

 

参战将士大多来自湘西,号称“竿军”,他们在远离故土的枫泾,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了短兵搏杀。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他们拥有怎样的特质?带着疑问,研究人员踏上了对英雄部队战斗精神的找寻之路。

在枫泾的工事遗存。

2017年3月30日,研究人员到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立即梳理已经掌握的线索,制订初步方案,并完成采访设备的组装与调试。第二天,凤凰县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到了《凤凰文史资料》等书籍和资料,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枫泾阻击战”相关史实和“竿军”的战斗事迹。

 

《百年竿军》作者王嘉荣先生,得知研究人员来自上海、希望采访追寻当年“竿军”抗战事迹的意图后,他立即答接受采访。精神矍铄的王嘉荣系统地介绍了“竿军”从清朝“屯镇”缘起、其后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从汉民防苗到相互接纳、不分彼此的融合过程;从农民屯镇到军官带兵的军事文化形成过程……他总结了“竿军”崇文尚武、忠勇报国、民族团结、坚韧不拔、不畏牺牲的特质。

 

经凤凰县方志办介绍,研究人员还见到了靡洪武、陈启迪两位老先生。糜洪武先生介绍说,他的爷爷,糜大昌,128师768团少校副团长,为掩护伤员撤退,被活生生烧死在地堡之中。糜洪武先生的讲述十分简单,却让悲情扑面而来——爷爷牺牲时,糜洪武的父亲才三岁……

 

陈启迪先生谈到父亲陈范时十分动情,回忆起父亲作为128师767团团长率部承担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艰巨任务时,仍充满自豪。说到当年湘西子弟们在远离家乡的前线,在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数次跃出战壕,与敌人短兵相见,阻止敌人进攻的情景时,老人几度落泪……

 

4月2日,研究人员联系并试图拜访94岁高龄的原国民革命军第128师师长顾家齐的女婿,却因老先生哮喘病刚出院未得采访,留下了遗憾。4月5日,研究人员来到长沙,档案馆里《湖南省凤凰县抗战伤亡官兵褒恤状况调查表》让研究人员的心灵再次震颤。当研究人员用笔抄写下128师阵亡英雄的姓名、年龄、部队番号、任职、牺牲地点等信息时,难以言语的情绪激荡心间:他们大多在18岁—30岁之间,却被永远地定格在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竿军”特质已不需言语,他们早已用他们的血肉,在祖国大地谱写不朽传奇。“枫泾阻击战”的雄浑乐章里,也有“竿军”奏鸣的悲壮音符。

 

那三天三夜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地勾勒出来

 

2017年2月28日,研究人员赴江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浩繁卷帙中查找当时的作战报告、作战命令、战斗手记等一手史料。

 

5月11日,赴浙江省嘉善县史志办和嘉善县档案馆,查阅“嘉善阻击战阵亡官兵名录(部分)”等有关阻击战原始档案方志资料。

 

5月17日,与远在美国纽约的华侨进行了跨越万里的视频连线,听大洋彼岸的同胞讲述了为支持中国军队而惨遭日军活埋的朱家夫妻和年幼女婴的不幸。

 

与此同时,在上海市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图书馆等地,研究人员还查阅《字林西报》等抗战时期西文报纸,以及枫泾阻击战发生前后的《申报》等报刊资料,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士翻译、解读,战时报刊中的枫泾阻击战场景被呈现出来。

《申报》中涉及枫泾阻击战的报道。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多方收集图书文献资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嘉善抗战时期史料图文集》、《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上海档案史料丛编)》、《平湖抗战史料汇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汇编》和来自日本的《支那战线写真特辑》、《支那事变画报》等图书和相关论文文献,也进入研究视野……

 

有了这些材料的多方参证,“枫泾阻击战”的轮廓被逐渐勾勒清晰,惨烈画面也随之浮现——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张堰、叶榭、亭林相继沦陷。7日,日军第18师团自新埭镇向西运动,意欲进攻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国防线。枫泾在嘉善的东北方向约十公里处,是嘉善的东大门,也是乍平嘉国防线的门户。

 

8日,日军第18师团第35旅团2000余人进攻枫泾。20架敌机对守军阵地进行轰炸,投弹200余枚。防守枫泾的预备第11师41团疏散妥当,损伤不大。下午3时,日军骑兵100余人发起试探性进攻,被41团将士击退。5时,日军进攻枫泾东南1公里的北旺泾,预备11师警戒连奋起抵抗,因弹药耗尽,援兵受阻而全部牺牲,日军占领北旺泾。8日夜,日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枫泾,团长张伟负伤,接替张伟指挥的团附方学苏阵亡。

在枫泾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方学苏。

方学苏手书绝笔信。

9日拂晓,全团伤亡大半。早晨,中国增援部队109师654团到达枫泾。与41团交防之际,日军陆空军联合向枫泾发起猛攻,守城官兵拼命抵抗,双方伤亡惨重。日军一部向枫泾西南进行包围,战斗异常惨烈。入夜,形势更加严峻。团长黎荫棠中弹负伤,团附王达之代理团长继续指挥战斗。此时41团已所剩无几,654团陷入孤军苦斗。

 

10日凌晨2点,敌军增援部队到达枫泾,向中国军队右侧背后方抄袭,中国军队退路被日军截断,陷于重围。此时两团官兵伤亡惨重,两位团长亦先后负伤,指挥联络也不通畅。10日上午11点,两团奋力向嘉善方向突围,枫泾遂告沦陷。撤退途中,敌人衔尾追击。路遇前来增援的128师382旅764团。764团当即对敌军进行拦截。装备低劣的764团战士面对日军强烈炮火的猛攻,镇定沉着,端枪上刀,用血肉之躯作悲壮的拼搏。陈绍武营勇敢迎战中路敌人。右翼张靖华营突出在国防工事前面,日军以主力七八百人冲击,张靖华营长率全体官兵奋勇冲锋,与敌白刃肉搏。最后营长负伤,两连长阵亡,全营仅剩下营附1员、连长1员、士兵20余名。现场指挥的382旅谭文烈旅长立即调二线梯队763团上前接替。763团和764团的奋力阻击,使敌人伤亡惨重,攻势受挫。枫泾守军成功撤退后,枫泾阻击战宣告结束。

 

据了解,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抗战史研究专家和学者余子道、吴景平、苏智良、张云等都对“枫泾阻击战”研究给予了学术支持和研究指导。金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区委书记赵卫星表示,“抢救历史史料不易,教育后人、激励后人很有价值”。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对课题研究也给予了关心支持和研究指导。依托上海学术界对淞沪会战研究成果,依靠抗战史研究专家的专业眼光,依据扎实全面的史料和民间史志研究爱好者有关细节研究,“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成果目前已逐渐明朗。

抗战研究专家余子道阐述枫泾阻击战相关情况。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余子道认为,枫泾是乍平嘉国防线和苏嘉铁路连接点(嘉兴)的大门,是守卫两条国防线的中心环节,是沪杭铁路中段战略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守卫枫泾就是保护苏嘉铁路,就是保护杭嘉湖地区和京沪宁地区的大门。枫泾阻击战处在淞沪会战后期和杭州湾北岸抗登陆作战、太湖南走廊阻击战以及南京保卫战之间,阻击了日军对沪杭铁路中段的进攻,牵制了日军对松江和嘉善、嘉兴的进攻,延缓了日军进攻南京的速度,掩护了淞沪会战主力部队的撤退,提振了抗战信心。


图片来源:金山档案局(题图为位于枫泾镇小区内的工事。)  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