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别急着排长队!不带这些东西看展,你算合格的父母吗?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7-08-04 07:03
摘要:带着“拐棍儿”去看展,算是“偷懒”吗?毕竟,我们没有从小去博物馆的传统。

耳朵里,也有博物馆

 

热!度!不!减!

 

说的不仅是天气,还有暑期的遛娃胜地。今夏,要说上海滩最热的展览,莫过于“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了。这个设在上海博物馆的免费大展,开幕一个多月来,每天都迎来大批爹妈带娃挥汗排队。据媒体报道,直到近日排上3-4个小时还是常态,而应急医务小组援助的中暑观众,达到了日均10人!

 

开幕当晚,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在5个微信群里,开了一堂“解锁大英百物展观看最佳姿势”的微课,超过1600人在线收听。这些听众,多是张弘微信公众号“魔法童书会”的粉丝。根据微课整理的音频资料,随之受到追捧。

 

“魔法童书会”是个面向2-12周岁孩子和家长的社群,主要做世界各地儿童绘本的阅读。张弘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涉足“大英百物展”,是粉丝团里两位“博物馆迷”妈妈提出来的“大阅读”建议。其中一位网名“土偶”的妈妈,特地利用去北京休假的时间,提前到国家博物馆看了展览,并且把亲测了效果的讲解员——朋朋,推荐给了张弘。

 

朋朋后来受邀成了这堂微课的主讲人。这个80后男生的博物馆情结,从大一考上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开始。为了给青少年做好讲解,他走访各地博物馆,阅读了上千本相关书籍。当小朋友说某件文物长得像卡通人物“海绵宝宝”,他会翘起大拇指表扬“观察仔细”。冷冰冰的青铜器分别象征什么意义?他会请小观众们扮成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等角色来体会。孩子们喊他“朋朋哥哥”,他也因此获得了北京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在微课中,他结合在国博讲解大英百物展的经验,给爸爸妈妈们提了两个建议:

 

1,准备一张中国历史年表。对照着去寻找同时代的世界,就能在了解世界简史之后,回过头来反思中国历史和文化,为孩子们认识中国文明找到一个世界文明的背景和格局。

 

2,准备一张世界地图。一张尺寸适合的世界地图,便于寻找所看文物到底来自哪里,从空间上看到不同文明间交流和碰撞。

 

这些在博物馆里摸出的攻略,朋朋把它们搬到了线上。现在他带领创业团队打造了一个叫做“耳朵里的博物馆”的自媒体。这是一个以音频为载体的内容平台,包括了“热馆”“热播”两部分内容。“热馆”选取大家常去的展览,或者一些精彩展览中的重点文物,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做成导赏;“热播”则是一些主题类的音频节目,比如“大艺术家的小故事”“油画里的故事”等,这就不仅能在博物馆看展时听,还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听。半年时间,吸引了15万粉丝,朋朋满有信心地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同名App已在开发中。

朋朋在给孩子们讲解。

从“景点”到“遛娃胜地”

 

朋朋把自己定位为“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这种专门面向孩子的讲解,他持续了14年。不过讲着讲着,为什么从线下讲到线上去了呢?

 

“在线上,我们可以服务更多的人。”朋朋坦言,从讲解员的角度来说,苦心设计的内容,在展厅里一次只能传达给几十个小朋友,“特别可惜”。此外,很多外地朋友也希望能够了解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精彩展览,但他们大老远的没法经常跑博物馆。“当你的讲述变成声音,更多的人可以听到,并且分享你说的东西。”

一只手机、一杯水,是朋朋打造“耳朵里的博物馆”的日常。

 

下决心辞掉国企管理层的工作,也是因为敏锐地觉察到,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博物馆”这个曾经曲高和寡的去处了。

 

朋朋最早面对的,多是外地来的游客,那时博物馆被当做一个景点,玻璃里的东西陌生又遥远,逛一逛,就离开了。渐渐地,很多人意识到这里有太多优秀的公共资源,是可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尤其对孩子。

 

今年4月,张弘去世界最大的童书展——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考察了当地的童书书店,发现博物馆系列的童书非常多,并且往往占据了书店醒目的推广位置。这类童书具备广阔的人文视野,也将阅读与审美、文史教育结合了起来,她因此深受启发。连续两年发起“中国原创好童书评选”,她也注意到,在本土的原创绘本中,一些文博类的童书不仅上榜,而且在家长当中呼声很高。“这也启发我们,如何与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携手,以一种体验式、浸润式的方法,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

张弘在世界最大的童书展——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上,发现博物馆系列的童书非常多。

 

带着“拐棍儿”看展览

 

但,博物馆毕竟有一定的门槛。怎么给孩子介绍?怎么看、怎么学?爸爸妈妈们心里依然没有底。

 

家长们往往走入两个误区:要么毫无准备、瞎逛一气,不知要给孩子讲点啥;要么搞得特别紧张,把看展当“考试”,不断检查孩子“学会”了什么。

 

一名经常带6岁儿子逛博物馆的妈妈告诉记者,事实上,孩子在博物馆能学到什么,关键看带领者怎么引导。“国外很多博物馆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设计了很多环节让小孩子也能融入其中,并提供专业的儿童服务,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你常常能看到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孩子们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是老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有选择题,也有开放性问题,完成参观之后,学生们需要按照question list(问题列表)作答,或者展开小组讨论。”在她看来,充分准备、互动良好的亲子博物馆之旅,可以激发孩子的审美灵感和学习兴趣,这还是需要父母提前做点功课、动些脑筋的。

 

前阵子,张弘在“魔法童书会”分几次介绍了“国际安徒生大奖插画展”,很多家长反馈说,自己带孩子去只觉得“不过是些画罢了”,听了“魔法阿姨”的细说,才知道这些画背后还有这么多精彩的人和故事,在场馆里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粉丝的要求下,她曾组织过一场线下活动,带着粉丝家庭参观安徒生插画展。也是在那里,她发现了亲子看展越来越强烈的“专业需求”——家长们总希望有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懂得儿童心理的专业人士,带领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艺术的世界。

小粉丝在“魔法阿姨”的带领下看展览。

 

可是,依赖这样的“带领”,算是家长们“偷懒”吗?

 

对此,张弘的态度很开放:“感觉应该理解这些家长,因为我们毕竟没有从小去博物馆的传统,博物馆自身的普及以及公共教育服务,目前看来也有待提高。

 

用朋朋的话来说,他们这些做文博普及的自媒体,好比是起到了一根“拐棍儿”的作用。

 

可喜的是,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打造自己的线上产品。比如,文博迷们熟悉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它们的新媒体账号或沉稳、或活泼,特色鲜明,自有一波拥趸。

 

不过,但凡跟“教育”有关的事儿,就不能只在线上,更多需要人跟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文博教育,还特别需要人和展品之间的交流。脱离了线下的环节,线上的“拐棍儿”就失去了支撑,没法真正学会走路。

 

所以,除了善用类似的线上“神器”,最终还是要落到线下去实地观看。在朋朋眼里,“讲解员就算讲得再好,我们也只能陪这个孩子最多半天。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是由父母在陪。只有父母自己爱上的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去引导自己的孩子。”采访中,前面提到的那位“土偶”告诉记者,她已经在积极准备,顺利的话9月就能通过考核,成为上海博物馆的志愿导览员啦。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博物馆”这个曾经曲高和寡的去处了。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内图均由受访者提供。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