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在现场 | 夜探“格斗孤儿”训练基地,小队员连旧旗都不舍得丢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17-07-26 20:37
摘要:采访还在继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眼见为实”。

一面MMA旗帜旧了,要淘汰换新旗,可小队员们舍不得丢,他们把它贴在了宿舍墙上。

 

这里是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的郫都区训练基地。外界轩然大波,此处平静异常。

 

“格斗孤儿”视频,让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到这家格斗俱乐部。是非曲直,说什么的都有,但眼见为实,记者赶赴孩子们长期生活的成都郫都区训练基地探访。

 

“MMA”

 

小队员宿舍里一面破旧却舍不得丢的MMA旗帜。 杨书源 摄

 

距成都市区近20公里的团结镇,沙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部的一幢4层小楼内,记者所见最多的,就是MMA旗帜。

 

MMA,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的缩写,是一种规则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运动。

 

因为要参加河南卫视的格斗赛节目,俱乐部的所有队员都已迁去马尔康新修成的体育场集训。格斗赛期间,节目就在马尔康拍摄。因此,这个恩波俱乐部的主训练基地,眼下空荡荡的。

 

自恩波格斗俱乐部郫都区训练基地成立以来,老宋就一直担任后勤。他毫不设防地,领记者在基地参观。

 

小楼的门口有3根旗杆,一般情况下会悬挂一面国旗和两面俱乐部的旗帜。老宋告诉记者,训练基地建于2014年4月,队员们搬来不久,恩波就在楼里安装了电梯,方便队员们出入。

 

老宋带记者来到2楼的小队员宿舍。这里是上下铺的四人间,屋内没有任何除了床以外的家具,但每间房都装了空调。屋内的白炽灯找不到开关,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我们采取的是半军事化管理。”老宋说。

 

“这里距离集镇有点远,他们(俱乐部队员)基本都不出去,在楼下的小院子活动。孩子们要是出门或是家人前来,必须打报告。“老宋补充道。

 

他拿手电筒照了照小队员们已经断电的宿舍,墙上有些皱巴巴的MMA旗帜,洗得发白,外面牢牢贴着一整圈粗糙的黄色橡皮胶带。“这些是从基地门口旗杆上换下来的旧旗,估计是小孩捡的。”

 

另外,用纸雕刻出的“MMA”、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的“恩波格斗MMA”,也在2楼的近10间房中一一出现。有的房间床头还张贴着世界级优秀格斗选手的比赛海报。

 

据恩波格斗俱乐部工作人员周萌的说法,在孩子们看来,MMA就像一份职业,相当于“律师”、“医生”。

 

“铁笼”

 

训练基地内,作为格斗比赛一种标准比赛场地的八角铁笼。杨书源 摄

 

记者看到了网上热议的“把孩子关在里面格斗”的铁笼子。

 

两个八角形铁笼,沿着四级台阶,打开一小铁门即可进入——这是队员们模拟真实比赛的训练场。不过,更多时候,他们还是会在开阔、无护栏的训练垫上练习。

 

场地墙上,贴着一些巨型标语:“仁智勇”;“诚信是金”;“这里是熔炉,是英雄的摇篮”……

 

“其实、人在铁笼中比赛,本身就是格斗比赛中的一种形式。”周萌告诉记者,恩波俱乐部队员即将在马尔康参与录制的河南卫视“武林笼中对”格斗赛节目,采用的就是这种格斗形式。

 

“孩子们最想去的UFC赛场上就有这样的铁笼子,他们是发明者。”周萌介绍。

 

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中文意思是终极格斗冠军赛,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和规模最庞大的职业MMA赛事。每年举办超过20期,签约UFC的职业格斗选手往往经过系统科学的格斗训练,具备综合运用各种格斗技术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些未成年孩子而言,目前还无缘此类比赛。但对于恩波俱乐部的成年选手而言,这场比赛却并非什么新鲜事。

 

为记者带路至训练基地的王青,在批发市场当安保员,他的儿子苏木达尔基是这家格斗俱乐部的主力选手。

 

苏木达尔基的资料,在网上可查见不少。因为,去年河南卫视“武林笼中对”年终总决赛诞生的首条金腰带,正是由苏木达尔基夺得。

 

苏木达尔基今年21岁,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藏族人,2010年开始练习散打,曾被选至四川省散打队进修,后主动跑来恩波转型MMA。因为俱乐部创始人恩波同样来自黑水县,所以“进恩波俱乐部打专业赛”在黑水当地尚武的少年看来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而苏木达尔基被俱乐部选中,根据父亲王青的分析,多少是因为在当地同龄人间,“苏木达尔基打架打得漂亮”。

 

王青原本对于苏木达尔基的这条出路毫无底气,但恩波却笃信,还常在成都请王青喝茶,做他的思想工作。不过,这几年孩子的比赛越打越好,收入也渐丰,王青干脆把家搬到郫都区的农贸批发市场。平日里,儿子训练,他就在市场里负责治安巡逻。

 

童年

 

在郫都区训练基地内的文化课教室。 杨书源 摄

 

4年多前,苏木达尔基从家乡带来了一名名叫小东的6岁孩子,这是王青家的远方亲戚。小东的父亲在那年去世,母亲改嫁,俱乐部成了小东的栖身地。

 

这个40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平时汇集了90多名队员,其中近50名是尚未成年的小队员。他们大多数为孤儿、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儿童。

 

一年多后,小东对于这里完全熟络了,他有时会指着训练场墙上那张主力队员的巨幅海报告诉老宋:“宋叔叔,你信不信,以后站在中间的那个人就是我。”

 

在平时训练用的软垫上,小队员们最喜欢的就是翻空心跟头,因为手脚灵活,他们常常一翻就是十多个跟头。虽然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农贸市场的院子里,但他们尽量给自己创造业余活动,比如骑车、跳舞、打篮球、看电视。

 

“我们俱乐部特地买过几辆自行车给孩子们骑着玩,但他们骑不了多久就烂了。”老宋说。

 

“这里的条件好,光食堂就有4名工作人员提供两荤两素。牛肉,常常是一顿里就有一个煮的、一个凉拌的。”老宋还说。

 

周末,俱乐部的大小队员们都会被一辆大车、若干小车接去成都市区的总部训话、交流生活。

 

因为队员们在成都没有固定住所,所以他们会当天赶回郫都区,或在成都市区的宾馆留宿一晚。最开心的“成都时光”,莫过于这些大小孩子能够跟着他们的“干爹”——俱乐部创始人恩波去看一场电影、去一趟游乐园,回来后这将成为他们和老宋一周的谈资。

 

《恩波格斗俱乐部规章制度》贴在训练基地墙上,第六条写着“全身心地提高文化知识和比赛技能……”

 

老宋指着荣誉室旁一间透明玻璃房,说那是孩子们的教室。教室门口贴着完整的《弟子规》和《三字经》;教室黑板上,留着他们去马尔康训练前信手写下的粉笔字:神勇、我爱你……老宋告知,孩子们白天训练格斗,晚上上文化课。每周晚上上课的天数不一定,需要按照教师资源和训练节奏调整。

 

在去年的作息表上,记者看到“二线队员”的文化课被安排了3个晚上。“二线队员”,即未满18岁的队员。

 

“也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被留下的。有些孩子,实在是不努力或者没有天赋,他们会离开俱乐部。”老宋觉得,这就是俱乐部和慈善组织的不同之处,终究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来获得更好的生存。老宋估计,这两年“练出来”的小队员大概占60%。

 

“孩子还太小,打不成什么商业比赛,也不指望拿他们赚钱。有时候一些高规格的比赛,也就是把孩子叫去参加一场表演赛热闹热闹。”老宋说。

 


采访还在继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眼见为实”。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题图来源:视频截图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