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许文强的发家地,今天变成了这样
分享至:
 (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7-07-17 11:05
摘要: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东临黄浦江,西到中山路,陆域面积3平方公里,总长约8.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未来将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有人把她比作一条缎带,曲折蜿蜒,金光灿灿。也有人当她是一条珍珠项链,通达的滨江道如同线绳串起老外滩、十六铺、南外滩、世博园……每一个珍贵节点如同明珠般生辉。 黄浦滨江,它是这座城市千百年来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的真实注解。

自南朝时期成陆以后,上海的生长与更新始终和水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北宋初,上海老城厢形成了最早的居民部落和官方机构。当时的华亭县东北地区贸易频繁,海船日日沿吴淞江循江直上青龙镇,水上交通甚是热闹。南宋末年,因吴淞江上游严重淤塞,海船泊位改到上海浦西,有了今天的十六铺一带。

 

到了明朝,吴淞江下游也开始淤塞不畅,农田水利都受到影响。朱元璋派夏原吉下江南治水,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引太湖水从刘家河入海,再疏浚上海城东北范家浜,接入黄浦。自此,黄浦江岸线形成了。它从当初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正式变为了沟通国内外水系的大动脉,成了孕育今后上海城市文化的母亲河。

 


十六铺:曾是国内最大的水上客运中心

  

2003年9月24日晚6时35分,开往定海的“海游2000”轮,是十六铺客运码头发出的最后一个航班。次日晨,从定海驶来的“紫竹林”号缓缓停靠十六铺客运码头,成为最后在这里靠泊的客运班轮。2004年12月2日,十六铺客运大楼由南向北渐次坍塌。十六铺码头从此谢幕。
  

这或许是十六铺历史上最失落的三个时刻。而今,它洗尽铅华,承托起水景观光岸线的新使命。
  

宋代以来,青龙镇渐衰,位于今十六铺一带的上海镇兴起。明清时期,十六铺成为货物集散中心。当时的十六铺沙船业特别发达,江面时常“舳舻相接,帆樯比栉”,上海也因此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黄浦滨江南外滩规划图  

1843年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益增长,国外轮船装载大量货物竞相进入上海。此后30年,十六铺陆续建起10余座码头,成了南洋、北洋和长江航线的枢纽。
  

因位于当时的法租界与华界交界处,十六铺鱼龙混杂。一方面,绝大多数外地人从十六铺码头踏进上海滩,不少仁人志士也是从十六铺码头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同时,一些流氓大亨也凭借这里复杂的社会背景,左右逢源、呼风唤雨。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经济重心北移,一些大型钱庄和商人迁入租界,十六铺开始衰落。抗日战争期间,南市先后遭遇19次轰炸,从十六铺至董家渡地区,哀鸿遍野、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十六铺码头归属了上海港务局,并正式定名。当时,轮船仍然是人们出入上海的首选交通方式,而先后经历两次改建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因造有宽敞高大的客运楼,可容纳旅客6000多人,重又兴盛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它一度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上客运中心,日客流量最高达4万多人次。
  

90年代后期,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水上交通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十六铺客运码头逐渐门庭冷落。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布局,长江航班陆续停止,定海、普陀山航班也移至吴淞和芦潮港,十六铺客运码头作为水上门户的地位不复存在。
  

今天,十六铺涅槃重生。作为黄浦滨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铺地区一期改造项目已经完工并开放。二期改造项目于2015年开工,建成后成为黄浦滨江段主要的水上旅游码头。
  

回望历史,人们依旧难忘,当鳞次栉比的沙船满载货物缓缓驶去,一个码头林立、商业繁荣的上海铿然崛起。这里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是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上海的见证,也是无数踏入上海滩的先辈梦开始的地方。

 


外滩:一块被英国人相中的泥滩

  

作为黄浦滨江岸线上最为人熟知的一段,上海外滩,是世界了解上海的一扇窗,也是上海认识自己的一面镜。毋庸置疑,近代乃至现代上海城市的“变脸”,很大程度上是从外滩起步的。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从此不断有外国人进入上海,住在当时的上海县城。
  

有一天,驻沪英国领事巴富尔离开上海县,去寻找更适合英国人经商和居住的地方。
  

他来到一处不起眼的泥滩地,前方是浊浪起伏的黄浦江。周边荒无人烟,苇草丛生。既能停泊商船军舰,方便进出贸易,又毗邻上海县城,是可供发展的理想选择。巴富尔相中的这块地方,就是后来有“万国建筑博览”美称的外滩。
  

从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在外滩北京东路口租地,建居住和办公合一的二层楼建筑起,到1849年,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了类似的砖木结构建筑。1860年后,这里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19世纪末,随着地价上涨,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了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此后,怡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许多建筑讲究气派豪华,室内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市政建设方面,解放前的外滩没有防汛墙,只有用铁索相连的石柱栏杆。1949年和1954年发生了两次台风、大潮、暴雨同时袭击上海,市区被淹进水达1米左右。1956年起,上海开始兴建砖砌的防汛墙。到20世纪末,防汛墙已被提高至“千年一遇”的6.9米标准。
  

同时,外滩10万平方米的大楼外墙也开启“洗脸”模式,以恢复原有风采。1991年1月,经市政府批准,外滩彩灯、大楼泛光照明实行经常性开放制度。经过重新调整布局的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专供游人休憩。
  

2007年,外滩为迎接世博会进行了全面改造。2010年3月28日,新外滩建成,向社会开放。经通道建设、滨水区改造等六大工程建造后,活动空间增加40%,黄浦江畔从北至南,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广场、金融广场、情人墙广场、信号台广场,成为新外滩的特色。

  

老外滩


世博浦西园:旧船厂里讲新故事

  

时间拨回至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日子。彼时卢浦大桥东侧是世博浦西园,那里汇聚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展馆,也藏着一家饱经沧桑的百年老厂——江南造船厂。这一新一旧,昭示着历史的巨变。
  

1865年,清政府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上奏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经过买厂设局、添购机器、迁址扩建,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高昌庙建成,代表着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诞生。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从1867年到1905年近40年间,它的工程技术和制造水平一直处在中国大工业发展的前沿,代表着当时民族工业的最高水平。

黄浦滨江世博段 

1905年3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局坞分家”,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专营造船业务。1927年至1937年,江南造船所建造了一大批海军舰船,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重要力量。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江南造船所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两座船坞和一半机器都被炸毁,全所被迫停工。
  

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签署的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就是接管江南造船所。恢复生产后,这里持续创造了一个个新中国第一:建造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到80年代以后,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一大批高技术船舶,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底,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江南造船厂厂址被上海世博会规划征用。2008年,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至长兴岛重建,而在江南造船厂原址保留的一些老建筑,成了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世博浦西园建成,造型各异的主题馆和企业馆代替了曾经的车间塔吊,而坐落其中的老建筑就如同历经沧桑的老人,注视着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
  

在由江南厂旧厂房改建的世博会博物馆、城市足迹馆、日本产业馆、中国船舶馆等建筑中,人们不但可以欣赏着新奇的展品,还可以通过留存的钢梁架构来触摸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
  

而今,这座旧船厂又讲起了新故事——此次黄浦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后,当年的作业码头基本保留下来,让公共开放空间与江岸、遗迹浑然一体。就连原先码头和防汛墙之间遗存的断桩和混凝土块也一定程度保留,增加场景的历史感和趣味性。此外,56盏世博火焰灯重新点亮,细节处还保留了世博会期间的设计元素。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图片:海沙尔摄、黄浦区提供

文中史料来源:黄浦区档案局(馆)

图片编辑:笪曦(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