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手术次日被要求下床活动 医生这般“狠心”为了谁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艳辉 2017-07-07 14:34
摘要:做完外科大手术,住院时间越长越好,下床运动会影响伤口愈合。你是这么认为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做一次外科大手术,需要卧床静养多久?许多人认为至少要两三周,甚至1个月以上。但是,医生很可能在术后次日,依据加速康复外科模式,“狠心”让患者起床扶坐,到独立坐,甚至离床缓慢行走。康复训练后,患者术后第三日便可转回普通病房。

 

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大手术后住院时间越长越放心,下床运动会影响伤口愈合,卧床静养才能恢复元气。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的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则是鼓励术后早期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胃肠、呼吸等功能恢复,还能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传统康复理念被颠覆

 

 

70多岁的付师傅要住院做人工髋关节置换,家属认为“伤筋动骨一百天”,怎么也要在医院住上三个月进行休养。令他们不敢相信的是,付师傅术后48小时便出院了,出院时能动能走,疼痛已得到缓解。

 

 

在消化外科,有些创伤不大的手术依据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术后早期活动由术后三天,调整为术后当天就鼓励病人起床活动。活动能力的尽早恢复是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的最佳途径。

 

过去,大型外科手术术前的禁食、灌肠以及术后的疼痛都是不可避免的,术后长期卧床静养也被认为是有利于恢复的;其实,这种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对患者而言,不仅增加机体应激反应,还不利于术后恢复。

 

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李宁教授指出,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这些令人痛苦又不利于早期康复的传统的围手术期措施,逐渐被改良、突破或颠覆,而患者能尽早恢复如常。如今外科界不仅专注手术是否干得漂亮,更多的关心患者的手术体验,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和创伤。

 

                   ► 规范疼痛管理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丹麦专家首先提出,2005年进入中国,是一种围手术期处理程序的创新概念,指通过全面优化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方法,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最终实现外科手术的少疼痛、低风险,治愈病人并实现快速康复。

 

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表示,麻醉科的看家本领是“麻得过去,醒得过来”。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还需减轻患者的病痛。

 

“我们有计划地在围术期给予患者多种镇痛药物和镇痛技术,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种止痛药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充分止痛、超前镇痛,能让患者心情愉悦,就能更早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加入多种镇痛药物,虽然多用了药,但是比单一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带给病人的花费反而降低了,因为副作用少了,病人恢复快了,总的治疗花费就会减少。”黄宇光教授说。

 

除了减轻病人痛苦,加速病人康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还是医院管理改革的抓手,能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节省医疗卫生经济成本。目前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初见成效,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多种手术中取得成功。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