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旧上海“沪漂”生活成本有多高
分享至:
 (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事美 2015-07-15 06:00
摘要:上海各区减租联合会召开房租评价会,决定六折减租,甚至要呈给蒋委员长批示。可见当时高企的房租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现在人们常说,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降低了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但其实,自上海开埠起,这里一直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最直观的比较是,民国时上海房价最高点曾是北京的几十倍。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又欲罢不能。

 

生活成本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我们这里先来考察两个因素,一个是房价,另一个是收入。当年闯荡上海滩的绝大多数人的收入远远追不上房价,连鲁迅先生也不能幸免。

 

鲁迅在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别看他文中言辞激烈犀利,但面对上海的“居大不易”也没了脾气,只是偶尔抱怨两句。他曾在日记中发牢骚:“住上海真难惯,不但房子像鸽子笼,而且笼子的租价也真贵,真是连吸空气也要钱……”事实上,鲁迅当年的收入水平已经很高了,之前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月薪大约在300块大洋,按购买力折算,约相当于现在的月薪4万。

 

与鲁迅同时期的上海市民,月平均工资基本只有20元,黄包车夫还挣不到20元,烟厂的女工只有9元。女明星周璇走红前仅有50元,走红后也只有200元。徐志摩算是能干的,兼职三四个工作,每月600元,绝对的高收入。然而这也没有什么用,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上海都买不起房

 

1928年,鲁迅两口子租住在老式石库门景云里,全款买下需要5万元。以鲁迅每月300元的收入,要不吃不喝14年。而就在几年前,鲁迅在北平买了两套房,连房款加装修才3000元。买房不容易,租房也很贵。鲁迅在上海时,正赶上房源紧张,很多房子都在“二房东”手里,想从他们手里租房,要先交“顶费”。鲁迅在四川北路的那套房子,光顶费就交了500元。1930年4月8日,鲁迅日记有记载:“上午广平来。下午看定住居,顶费五百,先付以二百。”

 

当时从事写作的文人,收入大体是可以的,如郁达夫在二十年代末期,每个月的版税收入有100到200元,左翼作家柔石每月的收入在百元左右,此外每年另有版税800元,年轻的女作家丁玲月收入也有70元。至于没有名气、初来乍到的一般撰稿人,他们每月的稿费收入只有二三十元,只够上海一月的生活费,可谓是标准的“亭子间文人”。

 

所谓的“亭子间”,是石库门房子里最差的房间。它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的空间,高度两米左右,面积六到七平方米,朝向北面,大多用作堆放杂物,或者居住佣人。在二三十年代,很多年轻的作家来到上海谋生,往往先找这种房子栖身,以至于后来出了一个新名词,叫“亭子间文人”。

 

再说说底层的百姓。以上海普通摊贩为例,大多数人都只能蜗居合租。1930年前,石库门的单间,每月租金就已经达到6-20元,普通人根本租不起。几年后,石库门的房东也学会了打通隔断搞群租,小贩、小职员、工人、妓女各色人杂处,不仅拥挤,治安还也差。有的小贩住在平房,月租2-4元,还有住棚户区的,草席搭建,但居住条件更恶劣,时常与垃圾堆、粪坑为邻。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般要租两层小楼,租金为30-60元,还不包括水电费等开销。当时,一个工厂技工收入不过40元,如果一家三口过日子,夫妻都有收入,顶多也只能租住每月20元租金的一个楼间房。当时的《申报》上刊登有各种招租广告,以1936年1月8日的报纸为例,各类招租广告中,几乎没有低于50元租金的。1936年1月7日的《申报》,在第12版有个关于减租的新闻,上海各区减租联合会召开房租评价会,决定六折减租,甚至要呈给蒋委员长批示。可见当时高企的房租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抗战后的上海,百姓生活更加动荡,根本没有生活质量可言。此时,法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严重,买斤白菜都要提着整捆的钞票。人们恐慌心理蔓延,很多有钱人争相投资房产以求保值,以至于房价猛升。此时想买房,必须用金条,而且还没产权。上海普通一套商品房,至少需要300根金条,按现在的黄金比价来算,怎么也要几千万元。1947年《香港画报》这样报道上海:“大多数的勤劳大众无家可归,住茅棚,睡马路。这绝对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有好事者根据1930年《大公报》的资料,还原了一个知识青年在上海的生活。这里的知识青年,指的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假如他月薪50元,和女友一起生活,女友又不工作,那么每月的开支就是:房租10元、伙食费11元、衣服5元、车费3元、日用杂费10元。这样算下来,还结余11元。然而,在我看来,不可能有这么多结余。首先50元的毕业起薪算是高薪,毕竟普通市民的工资只有20-30元。另外,10元租金的房子就是格子间,根本没啥幸福感可言。虽然那时没有手机、电脑,不会产生话费、流量费、上网费,但男女朋友在一起,总要浪漫吧,如看看电影什么的。根据当时的《观影指南》杂志介绍,那时的电影票价,最低一角,最高六角。每月看两场电影,外面吃几顿饭,喝几瓶可口可乐还是要的。这样一算,恐怕就所剩无几了。如果是单身呢?一个人的开销可能的确会小些,但如果是单身男青年的话,总归要谈恋爱,和女朋友吃饭、看电影、逛公园、送礼物等等,花费也不会少。

 

所以,现在的“屌丝”也不用太感叹,大城市的居大不易,几十年前便是如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