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深夜食堂》里找不到中国审美的“食堂”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河西 2017-06-24 09:47
摘要:中国的市井小人物故事,要用那么冷淡的日式画风、日式审美来表现、来装框,这是为什么呢?

 


《深夜食堂》中国版遭遇铺天盖地的恶评,已是不争事实。说怪也怪,跟吃有关的电视剧,居然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里,填不满观众“胃口”。花花绿绿漂漂亮亮的好菜好饭,无法让人食指大动,为何?



弹幕上都在说,这剧整个抄日本啊。关键或许不在于是不是“抄”,而是在于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放在日本的背景下,也就是在人家的电视剧里出现,中国观众就能接受;人物一旦说起中文,故事场景搬到中国,就不能让人忍受。窃以为,中国普通大众的情感结构与这样的“食堂”很隔膜。



这种隔膜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深夜食堂》中国版在美学形态和故事内容上是严重分裂的。更直白地说,就是形式和内容相脱节。


从故事内容来说,讲述中下层普通人物的小情小爱也好,小确幸小确丧也好,都是很中国很传统的路数。这样一种叙述风格,在中国是由宋元之后的“世情小说”奠定了的,很有烟火气,很市井。但从电视剧呈现的美学形态来说就很奇怪,翻版的“治愈系”“小清新”,在中国观众那里有点“水土不服”。因为,整个深夜食堂不在池莉笔下的吉庆街这类更平民化的都市空间找落脚点,倒更像是发生在旅游风景区能见到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日风装潢餐馆里,来来往往都是“小资风情”“夜店风”;男主角黄磊那一身素蓝的工作服又或是围裙,不像是做中华料理,一看就该去做日料;再有那些用娟秀精瘦的毛笔字体书写的竖排繁体字菜单,这放在哪里的“食堂”更妥帖恐怕编导更清楚;剧里买包女,吃泡面居然几次三番搭配苹果酒,这搭配尴尬不尴尬?剧组啊,前两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捧红了“炸鸡和啤酒”这一搭配,那是因为对于千千万万都市屌丝男女来说,炸鸡啤酒都足够平民,都是日常食谱。如果炸鸡配红酒、啤酒配沙拉,是不是就有点风马牛?


中国的市井小人物故事,要用那么冷淡的日式画风、日式审美来表现、来装框,这是为什么呢?


想起作家毛尖有一句话:很多国产剧,都只用西餐北海道来抒情。

《深夜食堂》暴露的问题并不是个例。韩国影视剧都爱吃泡菜,日本影视剧爱吃日料喝清酒,那么,中国电视剧里的人物有没有认认真真吃完过一顿中国菜?好,我们举例前两年杨庆拍的《火锅英雄》。一个做电影批评的朋友看完,一针见血评论:在这个电影里,几个主角压根儿就没好好吃上一顿火锅!的确,火锅这么有地域气烟火气且自带表情达意功能的元素,居然在电影里就这么稀稀拉拉不咸不淡地跑了个龙套。没看过李安的《推手》吗?里面那一段,不能不叫好——老父亲和陈老太太在课堂上和一群华人朋友一起做包子,千手万手,粘着湿面粉,味道都在湿面粉里头了呀。

啥叫中国审美,搞搞清楚中国人的烟火气,中国人的小情小趣,中国人的食谱,中国人的调料,中国的鼻子中国的胃中国的乡愁在哪里,“抄”来的剧情,你也不会找不到中国审美的“食堂”!


无怪乎有网友说,《深夜食堂》应该放在小龙虾烤串店夜排挡,那里有更代表此地此人群的烟火气。好比前段时间上映的《喜欢你》,结尾好在哪儿呢——好在金城武和周冬雨最后在上海的菜市场里面重逢、表白。电影前半部,所有关于吃的部分,其实跟千千万万饮食男女都没有扯上关系,这个豪华大酒店里的西餐美食、琼浆玉液、山珍海味对于银幕前观众,都是想象,看得见,但隔着一百个桌子。建立在法式、意式大餐上的中国爱情,咋个落地法?最后编导总算聪明,爱情修成正果的场景,放在菜场。没有比那里更有生鲜猛烈的气味,那是都市空间里特别能让你“醒”得过来的一种真实。



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说得准确——近年来,中国翻拍日本电视剧少有成功者。



《流星花园》这类除外,因为它本身就是爱情“童话”,跟现实相距甚远,也没有观众看到道明寺、花泽类那四个富家子弟会质疑现实里不存在这样的“富二代”,本来这就是用想象“作”出来的剧。


其他题材的日剧翻拍,更多走的是世情人生的路子。原作里是“治愈系”也好、“小淸新”也罢,放在岛国画风里,或放在一个连欧洲人看来都后现代到不能更后现代的情绪结构里,都是对味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日本影视剧里呈现出的“治愈系”“小淸新”,看成是一种发达社会的情绪症候。日本社会是东亚最具后现代主义气质的,正如日本评论家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里分析的那样:日本人因为战败之辱,也因深受不够发达之苦,因此在精神层面极力想追赶西方和美国;正因为不够现代,才更轻而易举地接受了现代化的一切。而正因此,从日本民众的情绪结构来说,它先于东亚其他的国家更早地出现了后现代抑或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种种人格征兆,譬如御宅族、性冷淡、“食草男一代”等等,也因此,日本先在亚洲提供了一种后现代社会的人类图景(譬如前一阶段大红的动漫巨片《我的名字》已经在处理“后人类”这一议题)。



然而,这样的情感结构适用于中国这个极速变化、社会景观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国家吗?有必要打个问号。在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广袤、复杂的大国,人口体量巨大、人格和情感结构多元的国家,正如有社会学家讲的——它是全世界罕见的将后现代、现代、前现代这几种发展形态并存的一个国家。因此,也许当北上广的某些“后人类”们对着走高冷风的日剧心有戚戚焉的时候,还有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受众无法感同身受。所谓你在食堂确幸或确丧着,我在烧烤火锅小龙虾里流我们的汗和泪,就是这个意思吧。


简而言之,痴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小镇青年,和爱看《黑镜》的一线城市“小资”,他们能够在“深夜食堂”这样的一个场景里分享、对应上同样的情感结构吗?我想说,充分城市化了的中国青年受众群都不买你“食堂”的账,遑论更大范围的“心有戚戚焉”?恐怕连接受黄磊的日式工作服,也相当艰难吧?


也因此,《深夜食堂》之类日式电视剧所标榜的诸如小清新、冷淡风、治愈系等美学原则,加上错了位的生活场景定位,跟更广大的中国受众的情感结构距离巨大。或许,啥时候中国的电视剧让菜场、大排档也成为表意空间,让广场舞、地铁、公园、街头而不是西餐北海道更多地成为社会交往方式的呈现平台,那时,或许我们才能够对中国化了的“食堂”抱以期待吧。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豆瓣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