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为了守护上海电网安全,这位上海交大毕业的博士发明了哪些“新式武器”?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乔丰翔 2017-06-23 20:36
摘要:在大家传统印象中,电力检修工人“战高温”,需要冒雨抢修。如今,新一代的电网安全卫士是啥模样?他们又有什么“新式武器”?

“一级报警:浦东某220千伏线路25#至26#塔之间大型机械停留时间超过60秒!”值班调度员立即放大监视画面,发现该线路25#-26#塔间导线下有一辆黄色吊车的吊臂正在升起,见情况危急,值班调度员立即通知附近线路巡视人员赶往现场,一起吊车碰线安全隐患被成功解除。

 

给值班调度员发来一级警报通知的不是别“人”,而是输电运检中心近几年安装的“输电线路反外损预警系统”。他的研发者是国网上海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五班班长何冰,一位皮肤黝黑、言语不多的青年。

 

何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自2006年进入公司工作以来,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水平,以及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很快从新生代中脱颖而出。2011年,他成为输电运检中心唯一一名80后线路班长。

 

将防外力破坏工作由被动防守变为主动进攻

 

2011年,刚当上班长没多久的何冰遇上了件令人头疼的难事。

 

对于高压输电线路来说,外力损害是最难以遏制的“恶疾”。随着上海电网的不断发展,检修公司负责维护的线路规模不断扩大,野蛮施工导致线路管辖难度急剧增大。“工程建设遍地开花,施工碰线特别是吊车施工碰线防不胜防。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安全隐患,我们还能及时劝阻。但大多数人都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施工。现场没有监护人员,外损实在难以监控。”对此,班里老师傅时常感叹,但却束手无策,只能疲于奔命似的重复巡视线路通道,精疲力尽却收效甚微。

 

面对这个困扰中心许久的“老大难”问题,何冰决心“根治”它。他清楚,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办到,必须利用高科技另辟蹊径。“在读书期间,他曾学习过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虽然自己对之了解不深,但仍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他开始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认真学习,反复思考。在攻关期间,何冰都会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早晨去公司的班车成了他补觉的好地方。

 

经过半年的不断努力,“输电线路反外损预警系统”终于问世,成为新形势下输电线路“反外损”工作的新利器,成功实现了将防外力破坏工作由被动防守变为主动进攻。何冰告诉记者,一旦有工程车辆进入距离高压线15-20米范围内的线路保护区内,计算机根据监控实时传回的监控数据分析,识别出事故隐患,通知距离最近的运行检修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同时,在线路保护区内声光报警也会响起,提醒司机注意操作。

 

令其他班组同事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浦东某220千伏变电站外50米处,有一个油管车在线路下方长期停留了近2个小时,“输电线路反外损预警系统”及时通知运维检修人员到现场后发现,在地底下有一个非法油库,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是这一新型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了这一隐患。据悉,从试点推广至今,这套“反外损”新利器已在全市重点输电线路上大量安装,累计预警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停电事故数近百起。

电力国网上海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五班班长何冰。

线路巡检:“鹰眼”机巡+人巡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受端电网,目前有5条特高压线路入沪,每年夏季“迎峰度夏”期间承担着上海高峰期间1/3-1/4的用电负荷,因此,每年都是“保电”的“重中之重”。

 

目前,上海检修公司负责总长约5000公里、近1万基铁塔的巡检工作,但巡视人员只有100人不到。就拿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吴塘线来说,有近150基杆塔,平均塔高142米。“这相当于50层楼的高度。如果按照传统的用望远镜检查的方式,只有小拇指大的缺陷很难看清楚。”何冰告诉记者,“如果用人工爬塔检查的方式,光登塔就要花上20分钟,特高压线路的感应电较大,爬塔人员也有一定安全风险。”如何在日常运维工作中准确、及时发现杆塔设备上的螺栓脱落、金具损坏、细微风筝线缠绕等缺陷,如何解决传统人工巡线模式难以满足特高压线路特巡保电质量和频率的问题,成为摆在中心运维人员面前突出的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何冰再次选择了迎难而上,他开始探索将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于上海特高压线路巡检工作。万事开头难,如何将无人机巡检技术与上海输电线路特点结合起来成为了摆在何冰面前的第一道“拦路虎”。为了能尽快将新技术与传统巡线模式相结合,他便趁着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来到于田培训基地进行实地飞行模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模拟实践,他终于摸索出契合上海输电线路特点的无人机飞行方法,并编辑整理了无人机线路巡检作业指导书的全套资料。

 

2016年初,输电运检中心“鹰眼”无人机青年小组成立,何冰成为了这支“科技青年军”的技术指导,开启了上海输电线路的巡检新模式——“机巡+人巡”协同巡检。无人机“智能巡检”究竟有何优势?何冰向记者解释道,平均142米高的铁塔,无人机只需要3-5分钟就可以巡检完毕,而人工巡检的话,光登塔就需要20分钟。同时,无人机可近距离接近线路,每一基铁塔都要拍上200多张照片,回来后再把这些照片输入电脑,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初步识别。然后,电力人员再在精选后的照片中找出故障隐患,这样,大大提高了巡检效率。

 

“鹰眼”无人机青年小组还在抢险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比如说,由于风筝线又细又轻,挂在导线上很难被发现,而一旦在线路中间部位形成环形闭合回路,在下雨天等潮湿天气就极易引起停电事故。而人工爬塔消除这一隐患,很多时候就需要事先停电,影响面大、效率低而且作业过程十分危险。如今,使用“喷火无人机”就能对风筝线喷上汽油,点火将绳子烧断,消除隐患。

 

创新路上无终点,无人机巡检技术的探索并未因“鹰眼”无人机小组的成立而画上句号。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巡检的巡检效率,何冰和他的小组成员们正在探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高压输电通道无人机巡检模式,以解决无人机日常巡视、故障特巡中采集的海量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缺陷、故障点的技术瓶颈。

 


编辑邮箱:liukun0905@sina.com  题图:电力国网上海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五班班长何冰在操纵无人机巡检。 图片来源: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