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站在“黄菊干部”的肩膀上,“宝钢干部”能否印证上海“新工种”的尊荣感?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7-06-20 05:17
摘要:“宝钢干部”们是站在了“黄菊干部”的肩膀上。他们无需也不应该再有类似“下嫁”一般的担忧。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可以更坦然地接受这样一次职业变动,甚至将其视作一次正常的职业流动。

 

上海的社区干部队伍正在经历一次代际更替。20年前冒出的那批“黄菊干部”如今逐渐告退,就在此时,“宝钢干部”开始走上舞台。就像某种历史的轮回,个中颇有巧合,却也有其必然。


从企业到社区,“宝钢干部”同“黄菊干部”的出道路径很是相似。今天的他们,同20年前的他们(确切地说是“她们”——20年前,“居委干部”还被很多人视作是女性的专利)一样,都必须在大时代的变动下作出选择。由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这种变动,最终落脚于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命运选择。通俗地说,他们需要“换个饭碗”。


而这个变动,恰好对应了基层社会结构和治理需求的大变动。正是因此,他们就不只是在换一个“饭碗”。


当年的“黄菊干部”是被挑选出来的,如今的“宝钢干部”也是被挑选出来的。当年的他们,被看中的是更多来自社会底层的丰富阅历和民间智慧;如今的他们,被看中的除了基层阅历,还有更具现代化色彩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其中的变与不变,折射的是“社区干部”这个身份本身的定位游移。


社区干部曾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的代名词。这种标签既来自生活经验,也不乏偏见,它还蕴含着一种预设,即从“大单位”到“居委会”,多少有点“屈尊”意思。20年前的“黄菊干部”就遭遇了这样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他们的价值之一,恰恰是尽最大努力洗掉了“婆婆妈妈”这个印记。面对比今天薄弱得多的基层基础,其展现出的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底层阅历”和“民间智慧”,还有从无数个案中抽象出的治理经验和服务情怀。甚至可以说,是这一代人的努力,让社区干部真正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这个庞大体系中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亦是他们近乎从零开始的作为,让更多人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特殊作用和价值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钢干部”们是站在了“黄菊干部”的肩膀上。在他们身后,已经有“1+6文件”和一系列实质性政策进行撑腰,也有更为与时俱进的社会观念提供鼓励——这种撑腰和鼓励固然还有再完善、再夯实的空间,但至少“宝钢干部”们无需也不应该再有类似“下嫁”一般的担忧。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可以更坦然地接受这样一次职业变动,甚至将其视作一次正常的职业流动。


而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宝钢干部”们才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同时,努力招徕“宝钢干部”的社区干部这个职业或“工种”,也才能顺应新的时代需求。很显然,今天的时代需要一群站在“黄菊干部”肩膀上的社区干部,社会期待他们既延续传统居委干部的情怀,又能继承“黄菊干部”们的智慧,还能辅以更为现代的管理思维。这是对一群人的期待,更是对一种职业的期待。相应地,社会需要赋予这种职业足够的尊荣感,而从业者亦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印证这种职业尊荣感。


这正是今天较之20年前的进步所在。而能否真正实现这种“双向的尊荣感”,或许是“宝钢干部”留给我们更大的看点所在——至于日常治理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今人的智慧加上拼劲,不应该难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