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自然》高管:科学界面临危机!许多论文“无法重复”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俞陶然 2017-06-17 20:24
摘要:科学出版业已面临一个危机:许多论文的实验结果其实是无法重复的,这类事件被越来越多地曝光后,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韩春雨事件的负面影响正在消散,然而这一事件背后的危机依然存在。在今天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2017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上,《自然》杂志大中华区科研执行主编Ed Gerstner博士表示,如今,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不少论文,其实验结果无法重复,导致科学期刊的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事实上,许多这类情况并非由于科研人员故意造假,而是他们急于在知名期刊上发文章,实验中一取得“重要进展”就撰写论文,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其它不支持“重要进展”的数据。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旨在打造科技创新智库国际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国内外优秀智库,围绕全球和我国重大科技创新议题进行研讨,为我国创新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作为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与我国科学界有广泛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人员在《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论文。也有一些负面事件与《自然》有关,如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称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被一些媒体誉为“诺奖级成果”;然而论文发表后,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反映,这篇论文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相关争论延续至今。

韩春雨事件背后的危机依然存在。来源:中国新闻网

 

韩春雨事件并非个例。Gerstner在演讲中指出,科学出版业已面临一个危机:许多论文的实验结果其实是无法重复的,这类事件被越来越多地曝光后,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诚信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他认为很多情况下,科学家并非故意造假,而是“想走成功的捷径,在获得一些他们想要的数据后,并不深入研究其科学原理,而是贸然发表文章”。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包括《自然》在内的杂志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我们助长了这种不良趋势,乐于刊发经不起检验的文章”。

 

科研人员贸然发布的一些实验数据,为何无法重复呢?Gerstner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一名科研人员研究吃豆豆糖与患痤疮的关联,他做了多次分组实验后,发现实验数据显示,一段时间内吃豆豆糖的100名被试者中,有2人患上了痤疮。于是,他立刻写了一篇论文,只发布这2名被试者的相关数据。但常识告诉我们,这种研究结果是不靠谱的,自然也无法重复。在科学界,这种只报告“假阳性”数据、忽视大量“阴性”数据的情况并不罕见,因为获得“阴性”数据后,往往很难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假阳性”数据则容易获得编辑的垂青。

 

如何应对这一科学界的危机?Gerstner认为,在学术伦理层面,要鼓励科研人员从事“自己渴望知道答案”的研究,而不是“容易在知名期刊发论文”的研究。须知,功利心态的驱使,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术出版机构应要求作者在论文中披露更多的原始数据,如要求作者发表声明,鞭策他们更严谨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不要选择性报告“假阳性”结果。Gerstner还建议学术出版机构采用“清单法”。“过去很多年,我们要求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填写清单,详细地反映他们获得了多少数据、做了什么对比、做了哪些控制,以提升论文的质量。但现在,我们把这种清单放入了抽屉,为什么不把清单也发表出来呢?科学期刊要让作者把更多的信息公之于众,便于同行了解其研究的实际情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内文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