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抓住第二次“人口红利”,上海如何打造人才高地
分享至:
 (1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5-24 06:41
摘要:中国当前正面临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核心就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创新力的人才,能否抓住这个红利,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月20日,第三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暨“深化改革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与会者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驱动创新、“一带一路”人才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本次论坛由上海社科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承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与会者认为,中国当前正面临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核心就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创新力的人才,能否抓住这个红利,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谁把人才工作做好,谁就抓住了先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认为,开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需要突出以下几点:第一,要突出全球视角、开放心态、世界格局、战略眼光,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为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第二,要突出中国特色,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指导引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为全球人才发展和人才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中国方案。第三,要尊重人才和市场规律。着眼于突出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市场的角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和智力平台,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第四,突出重点和系统性。重中之重是要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各展其能。根本举措在于立足本土培养,强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竞争水平,激活我国未来人才存量,形成可持续的全球人才竞争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指出,在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谁把人才工作做好,谁就抓住了先机,相应的工作就可以走得更快更好更稳一些。但同时,在人才工作当中面临的改革任务又非常艰巨,甚至可以说是异常艰巨。在这里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即人才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叶公好龙的现象:口头上说人才工作很重要,一旦要动真格,就会找出种种理由推搪。其中既有客观存在的一些困难,但更多是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研究员指出,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所以研究人才问题必须把创新搞透。从熊彼特讲创新到现在已经100年了,100年来创新出现了哪些变化?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九大变化,包括开放式创新、民主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合作式创新、协同式创新、颠覆式创新、升降维创新、生态化创新、大数据创新。其中,所谓“升降维创新”强调的是系统性、立体化思维,“互联网+”就是升维创新。针对创新出现的变化,人才制度相应也要有所变化,要为人才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完善体制机制等架构,同时相关决策者要跟上时代,“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但是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

 

上海已进入“科创节奏”,人才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方面,上海是走在前面的。很多改革举措和突破,最早都是从上海开始的。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大都市,由上海带动推动这一轮的中国国际人才的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毛大立指出,从人才的角度讲,上海的定位就是要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参与国际人才大循环。当下国际环境变化带来重大机遇,美欧在移民政策上均有所收紧和调整,这些情况会对国际人才流动造成重大影响。我国在吸引海外投资和海外人才方面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上海作为国内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更大规模地推进海外人才引进,正当其时。眼下,上海已进入“科创节奏”,人才制度也是新制频出。未来上海应该定位于以世界的眼光,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上海科创建设大局和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城市定位,对标国际,借鉴发达国家、新兴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实际进行探索创新。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认为,现在上海人才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更高起点上,今后需要更国际、更市场、更优化。所谓“更国际”,就是要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所谓“更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真正做到放权松绑,充分释放人才发展红利。所谓“更优化”,就是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让他们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指出,近年来,上海人才工作在市场化方面力度很大。首先是进一步健全国际人才市场,比如,大科学装置对吸纳全球人才,起到重大引才作用。其次是上海国际化的魅力值在提升。引进人才时,常常会请他们的配偶去参观了解一下上海这座城市,看完后,他们往往就拍板“就是上海了”。与此同时,与人才评价有关的市场标准也建立起来了,学历、论文、外语不再作为主要的或者说唯一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认可。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更加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建立起人才创新产业链、财富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这几年在人才市场配置能级上突破很大。2016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了2532亿元。

 

怎样的人才制度体系才算是具有全球竞争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行政学院副院长郭庆松教授则从人才工作法治化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目前与人才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人才管理存在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等问题。为此,对人才的立法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政府部门要依法行使人才管理职权,各类管理主体在人才管理过程当中要树立起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以法治指引、预测和评价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司法部门要运用法律武器规范人才工作,切实保障人才各项权益。此外,人才个体既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也要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手段而不是其他途径来解决自己作为人才在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才资源研究中心叶忠海教授认为,要树立自主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观念。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自主创新实践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新颖产品的能力。这种新颖产品,是具有开拓或者开创性的,对社会某个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也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压舱石。不仅如此,自主创新能力又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制高点、主动权和发言权,才可以在国际社会及其事务中具有影响力。今天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重点应该放在围绕形成自主创新人才的优势来建设人才制度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桂昭明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照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对目前的人才流动现行体制予以突破,着力解决人才管理当中的行政化官本位的问题。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十八大以来占70%,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我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教授提出,要借力人才大数据科学引导海归潮。以产业大数据引领资金大数据,以资金大数据驱动人才大数据,提升归国留学人员的集聚与我国产业和资金集聚之间的协同度,以此来提高留学人才的集聚和区域战略和产业集聚的匹配度。由此,可以进一步优化归国留学人员的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从而有针对性地实现海归人才的引进和配置精准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怿就“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从人才角度上有所突破。一是要有开放的视野。我们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找到自己的方位;又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了解世界对中国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二是要有开放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当中,最核心的是“人心相通”,高层次人才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传统理念相比,现在的开放同时包含着共享,要从集聚人才向发展全球人才的观念转变。三是开放的对象不仅是留学生,还包括对全世界发展有贡献的人。其中最核心的是要抓紧对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育。未来,通过众包、互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人”和“才”的分离,这样可以汇聚全球智慧,即不仅是70亿的人,而是70亿N次方的智慧。四是开放的策略。要减少人才流动的壁垒,最终实现让人才零成本自由流动。


(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