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黄天华这样的典型,年轻人愿意追随吗
分享至:
 (1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5-22 06:40
摘要:通过黄天华,年轻学者们对“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也觉得这位榜样并非遥不可及,有些方面其实自己也能做到。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黄天华教授的先进事迹在申城广为传播,引起人们的热议。用半辈子写就一部《中国财政制度史》,这种治学精神令人感动。不过也有人担心:黄天华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似乎相对比较老派,现在的年轻学者愿意追随吗?5月17日,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与黄天华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交流。

 


感动、敬佩、学习,几乎是与会中青年学者的共同感受。有学者联想起自己的经历表示,自己在毕业留校最初三年中,一篇论文未发,尽管反复跟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是眼看着周围同期留校的同事论文一篇篇地发,说没有压力是假的。3年尚且如此,何况是30年?这不禁令人感叹:“这一剑磨出来不容易。”

 


在感叹之余,对于向黄天华学什么、怎么学,年轻学者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与会者认为,黄天华诠释了什么叫真学问,包括要有一流的题目,要具备攻坚精神和跨界能力以及现实关怀。有学者指出,“现在市面上的学术书籍不算少,但是很多没有多久就被弃至旧书店,有的甚至沦落为被当作废纸卖。评价一部书的含金量,一定程度上要看它在人们的书柜里能站多久。说到底,学者是用作品来说话的”。

 


在交流中,年轻学者们对于黄天华身上体现的“士以弘道”印象很深。他们觉得,黄天华并非仅仅是端坐书斋、两耳不闻天下事的“老学究”,他有着强烈的学术自觉,能够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全情投入。《中国财政制度史》尽管讲的是历史,但是关照的却是当下,对于中国今天的改革发展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与会者还就一些治学困惑、学术问题当面求教黄天华。黄天华一一回应,并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年轻学者,做学问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认准方向,就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我是财税专业出身的,历史可谓是‘半路出家’,其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既然要做这个研究,不管是旁听也好,蹭课也好,自己都要坚持下去。”

 


真学问来自真问题,而这种问题意识是基于对我们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和认识程度。有与会者作了这样一个形象比喻:“真学问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且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

 


通过黄天华,与会者对“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也觉得这位榜样并非遥不可及,有些方面其实自己也能做到。比如,不要总想着成为“大家”,先从“小研究”做起,把基础做扎实,要有甘当“铺路石”的觉悟。又比如,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越来越鲜明,学者实际面临着一个“再专业化”问题。年轻学者在这方面有优势,关键要有沉潜之心,将自己的研究做深做透


张学良、于宏源、于凯、瞿骏、邱卫东、李辉、程妤、丰箫等出席了座谈会。


(栏目主编:王珍,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