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中华诗解|《枫桥夜泊》:经常被后人点金成铁的两句——月落乌啼“霜”不可能满天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立华 2017-05-20 06:06
摘要:月落乌啼“霜”不可能满天,夜半钟声“传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风华千古的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月亮落下去了,乌鸦悲戚地啼叫着,深秋的黑夜里充满了肃杀的严寒,令人感觉到整个天空都弥漫着霜华,我面对着岸上的枫树和江边的渔火愁苦难眠。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却悠然地来到了我的客船上。

 

唐代天宝十二载(753年),张继考中了进士,但这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取得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选试。选试通过之后,才能呈请皇帝授予官职。张继选试没有通过,于是漫游吴越,一来消遣心中的郁闷,二来寻找为节度使做幕僚的机会。当他乘船夜泊枫桥时,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施蛰存先生认为:“这首诗是一般的赋写景物的诗,也没有比兴的意义,读者也无可深入研究。”(《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465页)不过在笔者看来,本诗开头第一句就巧妙地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月落”,宛如自己选试的落第;“乌啼”,宛如自己失意的哀叹;“霜满天”,宛如自己凄凉的境况。真可谓“事理双切”,“比兴深矣”!并非“没有比兴的意义”。

 

施蛰存先生是现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教育家、作家,从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937年起,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施先生在解释第一句的时候说:“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因为严寒,乌鸦都没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下弦。”(同上)

 

霜为什么“不可能满天”呢?《唐诗百话·张继:枫桥夜泊》写成于1985年6月5日,1980年3月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将“霜”解释为:“接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结成的细微颗粒。”(第6版改为:“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结成的白色冰晶。”)天空中自然没有“地面物体”,当然也就“不可能”“霜满天”了。其实,《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凝结成的白色结晶。”这就是说,不是“在地面物体上结成白色冰晶”,而是“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凝结成的白色结晶”,也是“霜”,这样的霜自然是可以满天了。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中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既然 “空里”可以“流霜”,为什么就不能“霜满天”呢?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七十载:客有以《飞鸣宿食古雁图》求子昂跋者,时翰林诸公在焉。释端元叟亦与坐末。诸公咸命赋诗,元叟即援笔题云:“年去年来年又年,帛书曾达茂陵前。影连蓟北月横塞,声断衡阳霜满天。雨暗荻花愁晚渚,露香菰米乐秋田。平生千里复万里,尘世网罗空白悬。”诸公称赏,即以诗授客去。

 

金代萨都剌《萨都剌集》卷二《题扬州驿》诗云: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吸清泉。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金缕款歌来枕上,银瓶索酒到亭前。

 

可见颇多“霜满天”。

 

另外,这里的“月”也不是“下弦”,而是“上弦”,因为这“月落”是在“夜半”时(夜半钟声)。农谚有云:“初八二十三,半宿(xiǔ)月亮天。”农历每月的初八,月亮在半夜时落下;每月的二十三,月亮在半夜时升起。诗中说月落时恰值夜半的钟声响起,可知这是农历初八的夜晚,而这时的月是上弦月而不是下弦月。如果是下弦月,那首句就得改成“月升乌啼霜满天”了。

 

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前人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智慧就是思辨力,明智就是思辨准确,灵秀就是思辨敏捷。要想增益智慧,要想提高思辨力,就离不开思辨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辨的阅读,就是没有智慧的阅读;没有思辨的文章,就是没有智慧的文章。

 

因此,学习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读懂原作。诠释古诗文,必须慎之又慎。

 

让我们继续讲张继的故事。晚秋初冬的夜半,寒霜满天,乌鸦被冻得瑟缩难眠,不时地发出几声悲戚的啼叫。鸦犹如此,人何以堪?仕途的挫折带给心中的愁苦本来就无法摆脱,而寒山寺对面愁眠山的山名更令诗人思绪万千,愁苦难眠,于是只有对着岸上的枫树和岸边的渔火发呆了。这时,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却悠然地来到诗人的客船上。很多译本把原诗中的“到”解作“传到”,这简直就是点金成铁了。这个平常的“到”字,被诗人看似毫不经意地信手拈来,便赋予钟声人格的化境。这寺院的钟声俨然一位得道的高僧,在漆黑的夜半来到客船上,为愁苦无助的诗人指点迷津。这位高僧时而好像在规劝张继超尘拔俗,遁入空门:功名利禄苦营营,百年劳碌转头空。脱俗早入空门去,阿弥陀佛嘛咪哄。

 

时而又好像在激励张继奋发图强,努力向上:世间道路行则成,须知果熟自然红。庄稼不收年年种,收获从来靠耘耕。

 

张继该如何选择呢?他选择了后者——奋发向上,辛勤耕耘。佛家有句名言:“物随心转,境由心造。”意思是说,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使得作者所见所闻的一切忽然间都有了希望的亮色。

 

农历初八的月亮虽然在夜半就落了,它的形体也还只有满月的一半,但它是充满希望的月亮。从初八到十五、十六,月亮在夜晚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形体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圆满,光辉也越来越明亮。诗人感到自己目下的处境,正如这初八的月亮,虽然形体还不圆不大不明亮,但前程却是辉煌圆满的。

 

那微明的“渔火”,在作者看来也正如微微跳动的希望,虽然光亮不大,但却足以照亮脚下的路,使自己安全地走向理想的远方,走向光明的未来。

 

有句成语叫“功不唐捐”,意思是说,世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必然是有回报的。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到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又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到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盐铁判官,分管财政和赋税。检校官虽然只是个荣誉虚衔,但它昭示着皇帝的恩宠和信任,是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一种价值认可。分管财政和赋税的盐铁判官本是个肥差,但张继为官清廉,死后家里贫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只得缓期下葬,真是个难得的清官。

 

张继有《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世,在所有诗作中,挫折落魄时所作的这首《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也许诗人不幸诗歌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挫折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张继没有选试落第的挫折,恐怕就不会有《枫桥夜泊》这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如果没有这首佳作,又怎么会有张继千年的不朽辉煌!

 

历史文化的佳酿永远都不会过期,而且沉淀得越久,味道越醇厚。1991年,词曲作者陈小奇在偶然重读《枫桥夜泊》时,觉得“江枫渔火对愁眠”之类的文字让人遐想不尽,于是便写下了《涛声依旧》这首歌曲。1993年春晚,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很快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千年风霜,涛声依旧,凭借着“枫桥夜泊”这张1200多年前的旧船票,你仍然可以登上今天的客船,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半,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的未来,驶向理想的彼岸——别忘了,那舵手就是你自己哦。


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编审/文史学者

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