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不是明星,更非“网红”,黄天华为什么引发热议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5-17 06:55
摘要:黄天华是一个典型,但不应成为一个模式。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各个年龄段的“黄天华们”。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就在昨天,有位名叫“黄天华”的人在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刷屏了。他不是明星,更非“网红”,只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位普通教授。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件“大事”:用30多年时间写就500余万字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其先进事迹一经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研究的不是“来钱快”的热门领域,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购买所需资料,黄天华图的是什么?在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治学精神和价值追求?对于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又带来哪些启示?昨天下午,在上海市社联举行的纪念习近平同志“5·17”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暨学习黄天华教授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来自沪上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多位学者畅谈了个人体会。

 

 要做大学问就要少点功利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到,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与会者认为,黄天华教授以自己的行动很好诠释了这句话。

 

 

什么是大学问?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怡建教授看来,黄天华以财政为切入点,贯穿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领域,没有长期深厚的积累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史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他的研究和那些短期的、表面的抓热点的研究有所不同,他的研究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所以首先他的研究是大学问,而且是真学问,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做这样的学问需要有大的境界,能够坚持30多年、完成500多万字的巨著,单凭兴趣恐怕并不能持久,而且难以达到高度。最重要的是信念,黄天华在30多年当中坚持做一件事情,他已经把做这件事情由兴趣变为一种责任,也就是中国人要研究出中国自己的财政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靖北教授认为,在黄天华身上凸显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社会上有很多诱惑,很多人也许一开始也和黄天华一样,对于学术研究抱有激情,但是在现实困难和压力面前,面对种种诱惑,他们改行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做学问搞研究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要做“拓荒者”而不是“拾荒者”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点出了如何“立言”的问题。

 

 

何谓“立言”?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拾人牙慧,恐怕不能算“立言”。尤其是涉及中国的问题,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更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刘靖北认为:“要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就必须做拓荒者,要从本源上发掘。”

 

 

黄天华之所以立下做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宏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告诉他对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关于唐代经济和财政制度的研究,第一中心在日本,第二中心在美国;研究中国宋代财政经济的中心,则在巴黎、东京;而研究中国清朝、北洋、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经济文献史料,绝大部分存于美国。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黄天华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份担当背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谈到学风问题时曾说过,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在座谈会上,也有学者提到了这个问题。有人上网东抄西拼,几天就可以编一本书。这样的著作等身并不是真正的做学问,更无创新性可言。著作等“心”,就是要沉下心来研究,不求“短平快”,不做“拾荒者”,像黄天华这样,“一个人一辈子,一颗心填补一个空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让各个年龄段的“黄天华们”快乐做学问

 

 

黄天华的事迹也引发了与会者不少反思,比如,科研评价体系如何更好为科研服务?如何让更多的“黄天华们”不那么艰辛就能做出学问?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治学环境和条件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追着热点跑、跟着项目走,什么来钱快就研究什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雷良海指出,这实际上是把投入当作产出。但是,学术成果是不能这样来评价的。

 

 

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建议,能否在重视集体攻关的同时,对于像黄天华这样比较“另类”的个人,也有重点地予以扶持,比如,设置一定比例的“前期投入”,让那些周期较长的“冷门”项目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黄天华是一个典型,但不应成为一个模式。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各个年龄段的“黄天华们”,他们不拘一格,都愿意为公众、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为此,需要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体系,让做学问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改革的生动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提供了研究富矿,生于这个伟大时代,是我们的荣幸,不辜负这个时代,是我们应有的担当。”这不仅是与会者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唤。

 


(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插图由王珍摄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