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虹口区乍浦路的这个石库门,诞生了晚清名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亚夫 2017-05-21 06:06
摘要:吴趼人在沪上“趼廛”逸事

清朝末年,社会小说盛行,当时的作者崇尚《儒林外史》,以《儒林外史》的笔法揭露社会腐败现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这类社会小说为“谴责小说”。家居上海的近代著名作家吴趼人便是当时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曾风靡一时。

 

吴趼人(1866—1910),字小允,名沃尧,号茧人。广东南海人,因世居南海佛山镇,故自署“我佛山人”。他出身书香门等,祖上世代为官,但传至他这一代,渐为贫困,故吴趼人18岁来到上海谋生,长期居于虹口乍浦路多寿里。先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后偶然在旧书店买到半部《归有光集》,读后爱不释手,遂努力攻习古文,不上三年,水平大有提高,于是便投身文坛。先协助编辑《学林沪报》副刊《消闲报》,后主编《月月小说》、《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声名传于沪上。后来他与同乡在武昌路同德里创办广志小学,专授旅沪粤人子弟,他被公推为主持。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全国开展,他出于义愤,毅然辞去美国商人办的英文《楚报》中文版编辑之职,与爱侨人士共商支持美国华侨的办法。他的口才极好,发表演说时,台下听众时歌时泣,群情激昂。

 

吴趼人性情豪放不羁,居虹口乍浦路多寿里时,曾题门额曰“趼廛”。“廛”者,《说文》云:在里曰廛,在野曰庐。市内百姓之居也,“趼廛”,即为吴趼人之居所。“趼廛”字本属生僻字,他又将两字分开书写,路人见之,笑道:“沪上工艺纵多,然未见有专以磨墨为营生者”。这是将“趼廛”误为“研墨”了。晚年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就问世于“趼廛”,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

 

吴趼人在“趼廛”中读书、编辑、著作。他著述大多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天色微明才休息,太阳出来后又继续办事。晚年,他郁郁不得志,于是纵酒自放,经常自斟自饮,至醉方休。醉时高声朗读司马迁的游侠传,为此邻家妇幼常背地里讥笑他,对此,他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甚至以酒代粮,整月不吃饭。一次写信给一位朋友告贷,捡了一只破袜子,附在信里,信笺上写了八个字:“袜犹如此,人何以堪。”朋友收信后,了解他的窘境,立即解囊相助。

 

在《吴趼人研究资料》中,辑有他《家居》诗云:“无事一樽酒,心闷万虑清,古书随意读,佳句触机成。幽鸟寂不落,落花如有声。此中饶雅趣,何必问浮生。”其傲岸之态,洒脱之度,溢于言表。他为人狂放,为文幽默。他原先取字“茧人”,一次,不慎摔伤一足,于是易名“趼人”。他的朋友给他写信时,常常误为“妍人”或“研人”,他只有作诗自白,其中两句是:“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作诗犹不过瘾,他甚至在报上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自嘲:有个读书人号“吉人”,一天新结识一位朋友,彼此通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击人”。等到两人相见,吉人笑道:“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击人,贱号是‘大吉’之‘吉’啊。”过了几天,朋友又写信,写成“戟人”。吉人见到朋友说:“你怎么同我开玩笑?我不是武夫,怎能挥得动戟矛?我的号是‘牛眠吉地’的‘吉’”。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棘人”(为父母守丧的孝子)。吉人见了大怒,便去跟朋友论理。朋友也发火道:“你自己说‘棘’,难道荆天棘地,不是这个棘吗?”

 

宣统二年(1910)九月十九日,吴趼人从乍浦路多寿里移至新居海宁路鸿安里。上世纪中叶,上海浦江电表厂海宁路车间就在鸿安里附近,笔者曾在此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对此地并不陌生。鸿安里距乍浦路不远,过四川北路即到,是两层楼的石库门建筑,多广东人居住,因此身为广东人的吴趼人迁来此地。当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吴趼人乔迁之喜,酒席中,他纵情豪饮,放声谈笑。晚宴散后,刚上床,喘疾发作,经抢救无效,溘然去世。享年45岁。死时家中无余财,唯有银饼四枚。


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百科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