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在上海之春,他们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附视频)
分享至:
 (0)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7-04-29 09:20
摘要:走过57年,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拉开帷幕。在这里,聆听中国故事。

4月28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一台金色留声机被作曲家吕其明、叶小纲,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共同开启。伴随着音符的流淌,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拉开帷幕。开幕音乐会,是在上海长大的作曲家叶小纲的作品专场《中国故事》。在为期3周的音乐节期间,将有39台音乐会上演,名家新人接连登台。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将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无论是1959年首演的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是1982年首演的朱践耳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这个新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节始终坚持力推新作,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而今,在“上海之春”登台的音乐家们,扎根中国文化,更放眼世界舞台。叶小纲们的作品,正在世界各地上演,而黄蒙拉们,也正奔赴世界舞台。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正被世界聆听;而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个关于音乐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叶小纲的《中国故事》音乐会上,不仅有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和音乐总监余隆接力指挥,更集结了黄蒙拉、胡胜男、苏畅、宋思衡、刘珅、石倚洁、沈洋七位青年翘楚同台助阵。叶小纲近年的代表作《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喜马拉雅之光》一一上演,更有新作《敦煌》序曲进行世界首演。

 

“敦煌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材。”叶小纲说,“20几岁,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灵感就来自敦煌。”因为读了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对敦煌的精彩论述,引发了他对敦煌文化持续的挖掘。“敦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那些美不胜收的壁画,上面的一颦一笑都能给你带来无数的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中国故事》音乐会,观众们惊叹于叶小纲对于中国文化广泛而深入的挖掘。《峨嵋》来自叶小纲在四川的采风,音乐里有自然,也有禅意。《悲欣之歌》灵感来自于李叔同早期的诗作,讲的是100年前的中国故事。这部作品难度颇高,是为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量身打造。《星光》由郎朗首演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曾在世界各地上演,短短几分钟,让人听见中国文化的大气和包容。《喜马拉雅之光》是作曲家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和想象,在男童女高音刘珅和上海籍男高音石倚洁的演绎下,惊艳全场。

 

用音符触碰中国文化的灵魂

 

本届“上海之春”,聚光灯将照亮民族歌剧、少数民族歌舞、戏曲、民乐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全新的板块“锦绣中华”将被设立,今年呈现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原生态音乐文化。未来,这个版块将在上海之春延续下去,聚焦更多的地域,持续挖掘和展示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瑰宝。

 

一系列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新作将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一一上演。在作曲家谭盾的《水上天上心上·丝绸之路》音乐会上,观众将看到从敦煌壁画里恢复出来的4件古乐器,在音符中穿越到一千年前的敦煌;上海民族乐团新人新作音乐会,3部原创首演、多部上海首演,可谓名副其实的民乐“新声音”;闭幕演出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从长安出发,沿丝路南、中、北三线各自探索,最终融汇成气势恢宏的历史音画。

 

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许舒亚肯定了这些作品对讲述中国故事做出的探索。他提出,要讲述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不能只是中国元素的拼贴,而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加以提炼,在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要充分挖掘和思考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东西,去触碰中国文化的灵魂。上海之春将不遗余力倡导和推广这样的作品,引起国人的共鸣,赢得世界的瞩目。

 

(编辑邮箱:scljf@163.com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视频采制:蒋迪雯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