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金融区块链 > 文章详情
财经时评 | 银行销售子虚乌有理财产品,到底是谁在卧榻酣睡
分享至:
 (3)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杨 2017-04-20 15:06
摘要: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胆大妄为,也不是天量造假,而是老百姓对于银行信任的危机。

 

近日,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理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该支行行长张颖涉嫌伪造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向该行鲸钻高尔夫俱乐部的逾150名私人银行客户销售,据传涉案资金总规模可能高达30亿元。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时而会出现“飞单”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而这次事件涉及的直接是“假单”,也就是说银行在卖压根不存在的理财产品,岂不让人咋舌?

 

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银行自有或售卖的理财产品,一向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理财渠道之一,说是老百姓最主要的投资渠道也不为过。之前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银行理财被分流了不少客户。但随着P2P信用的崩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又掉转头来,重新回到银行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怀抱。不少人觉得,与其冒风险去买互联网金融产品,还不如老老实实在银行买理财,不为别的,就是安全。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发生了如此荒诞之事。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通过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白纸黑字盖了章的业务,竟然也会出事。

 

信用,是银行诞生的基础。不管是热衷理财的投资者,还是只想储蓄的老百姓,对于银行的信任,似乎是天然的、长久的。但这种信任,并不是永恒的。如果此事没有引起银行界的重视,之后再接二连三的发生,那么这种信任,必然会消失殆尽。所以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胆大妄为,也不是天量造假,而是老百姓对于银行信任的危机。

 

当此事被曝光后,人们想到的第一责任方,必然是银行本身。有观点认为,从民生银行的公告来看,此事是员工的个人行为,银行并不知情。然而这正是值得警惕的地方。不管这位员工的动机如何,不管案件涉及的金额数量如何,这一位员工,在到达了某种层级后,就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大卖特卖假的理财产品,更夸张的是,周围的上级下级竟然无人知晓,或者无人点破?这种“只手遮天”的境界,这样无视风险的管理架构,怎么不让人害怕?

 

也有观点认为,投资者也有责任,没有好好鉴别理财产品的真假。但事实上,恰恰是由于有投资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咨询,才最终曝出航天桥支行违法销售假的理财产品,最终将张颖带走接受公安部门调查,事件走向司法程序。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投资者的疑惑,可能张颖还在继续玩着真真假假的游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投资者在银行交易,还要想着鉴别真假,那银行的信用是不是已经到了让人悲哀的境地?须知,当投资者很难分辨一个理财渠道的真假和风险时,最常见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再也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个银行员工的话语。这样的状态,怎么不让人害怕?

 

所以,在银监会加强监管的态势下,银行业在忙着金融创新的同时,也是时候花些精力重新梳理自己的管理问题,在内部制度上避免那些新的违规违法手段了。而投资者们,在目前的状态下,还是继续擦亮眼睛,费心去鉴别一下真假吧。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