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陆生来信:一边是“暧昧”的台日关系,一边是日增的两岸文化交流,年轻人该如何自处?
分享至:
 (8)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鑫诚 2017-04-17 06:00
摘要:我想关于台日之间的“暧昧”,许多大陆人,出于民族情感,定会有所拒斥与批判。不过若要真正理解这种微妙关系,少了对于两岸分隔时期台湾历史的了解便很难做到。

近日在一场讲座活动上偶遇同门学长,正在准备申请东京大学博士班的他,随口问起我结束不久的东京留学生活。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台日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我的认知里,学长是台湾人中对大陆感兴趣且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人。具体来说,微信用得和Facebook一样习惯,平常会读新华社、参考消息等大陆媒体的文章,还关注一些大陆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公众号。

 

能够认识这样对大陆事物无障碍交流,且年龄相仿的台湾人常让我觉得欣喜,毕竟在大陆的语汇中,他们这一代台湾人属于“去中国化”的一代。然而,如果说学长对大陆的了解令人欣喜的话,他对日本的熟知,乃至日文的精通程度,却并不令我意外,因为这和我在台湾的生活体验相符。

 

最近朋友转发给我一则《环球时报》对于台日关系的报道,其中提到日台之间的长期亲密关系时用到一个例子,说是日本人在台湾旅行时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日文求助路人,得到帮助的概率之高超乎想象。

 

难以抹去的日文痕迹:“台语”和“闽南语”的不同

 

这个细节完全符合我在台湾的观察。多年前,第一次作为交换生赴台的时候,我便注意到,台湾人会日文的比例,高到你很难判断究竟在母语之外,台湾“第一外语”到底是英文还是日文。

 

我在台湾光顾的第一家奶茶店老板娘,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日文。而最近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早餐店用餐时,全程听着一位日本学生和老板娘用日文聊着学业和家常,感觉穿越到了东京。此外,年轻人对日文的兴趣同样浓厚,台大开设的各类日语课程热度长期不减,其他大学的状况也相差无几。

 

由于曾经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殖民统治及文化教育,台湾社会,尤其是民间留存有相当普遍的日本的印记。就拿身为泉州人的我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来说,“闽南语”和“台语”有什么区别?

 

这个看似很“闽南”的问题,都和日本脱不开关系。除了闽南语这门语言本身具有“隔十里一个味”的区域性腔调差异(相邻市镇之间都有些微差异,遑论两岸之间),乃至不同人在称呼这门语言时各有偏好(在大陆称闽南语,在台湾则多习惯称台语,称闽南语者也有之)。我想二者之间最无交集的部分,乃是“台语”中夹杂的日文词汇。

 

例如一直到今天,台湾人还普遍会讲“トラク”(toraku,日文“拖拉机”的意思)、“オートバイ”(otobai,日文“机车”的意思)、“気持ち”(kimochi,日文“心情、情绪”的意思)等融入“台语”的日语词汇,可见日本文化影响之深。

 

许多在日据时代成长、受教育的台湾人,现在仍在世的,日语都是作为“母语”掌握的。这种影响也会代代相传,即便在光复后两蒋时期重新推行中国教育,仍未能完全抹除时代的痕迹。

 

而之后出生的台湾人,虽然未曾受过日本教育,但在台日之间长期保持的密切联系,以及台湾社会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追逐之下,了解日本文化,学习日文,到日本旅行、留学者众。于是,台日之间的历史遗绪,常常被现实潮流“激活”,也时而挑动台湾内部不同政治立场民众之间,乃至两岸民众之间的情绪。

 

不过话说回来,台湾民众也绝非一面倒地喜欢日本,主要还是跟家庭背景与成长、受教育经历有关系。譬如泛蓝民众有不少人对日本的态度和大陆老一辈颇为相似,也会叫“小日本”。我有一位这样的忘年交,1947年来台的她后来曾因缘际会去过一次日本,聊到时便常常跟我坦陈,自己虽然对日本取得的成就及国民的素质感到佩服,但潜意识里还是“很恨日本”“无法原谅他们当年的罪行”。

 

这些较具“中国意识”的台湾民众,构成蓝营抨击绿营当局“媚日”的群众基础。然而在现今台湾的政治生态下,这样的声音很难撼动整体“亲日”的主流。

 

台日高校历史联系:一点也不“台”的台大

 

我跟那位学长说,我在台湾和日本的观察,其实相当程度上和外界对于台日关系的“亲密”和“暧昧”的想象相吻合。但即便如此,到日本之后的一些经历有的证实了这些想象,有的则可算是超出了想象。

 

首先,不止台湾社会存在大量的日本痕迹,反之亦然。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到早稻田大学辜振甫纪念中庭(辜振甫記念アトリウム)及台湾大学社科院辜振甫纪念图书馆,前者是辜振甫先生捐赠建立的,他曾于台湾大学及东京大学求学,并被授予早稻田大学荣誉博士。后者则是日本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伊东豊雄设计建造。我曾在台大校园中偶遇一批来自东大建筑系的学生,他们是专程到台湾来看几个知名建筑,其一便是台大社科院图书馆,其二则是同样出自伊东豊雄之手的台中“国家”歌剧院。

 

辜振甫纪念中庭介绍牌匾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光复后才改名“国立台湾大学”的台大,其前身恰是和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一并归属日本“帝国大学系统”的“台北帝国大学”(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有一位东京大学出身的台湾历史学者曾跟我说起,一直到现在,不同“帝大”之间的学生或学者见面时,知道这段特殊历史的,还会互相介绍到“这是某某帝大的前辈,这是某某帝大的学长”云云。

 

这大概是历史学界的特殊情况,我在其他学科领域便较少听到对那段历史的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目前,所谓“旧帝大”之间的学者、学生交流仍然十分密切。台大在亚洲地区的三所重点姐妹校之二,就分别是东京大学及京都大学,另一则为彼此渊源同样深厚的北京大学。

 

不过,或许台湾人在提到“台北帝国大学”历史时,很少考虑到另一个侧面。事实上,作为“帝国大学”,顾名思义,彼时的台大其实是日本培养殖民地精英,以服膺帝国利益的大学。翻开台大校史便可了解到,当年就读台大的主体是日本人,而台湾人则凤毛麟角,一般人更完全与之无缘。显然在这个意义上,日据时期的“台大”,一点也不“台”。

 

台大校史馆中展出的台北帝大时期学生证

 

“三线城市”的“文化渗透”

 

在高等学府之外,台日关系的微妙也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台湾人对日本人的好感显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我到东京之后认识的几乎每一个日本人,也都对于台湾表现出好感与兴趣,程度则因人而异。这让我感受到台日民间的亲密,确实呈现一种双向性。

 

许多日本年轻人跟我谈起台湾的时候,很多曾去过台湾的,用的是诸如“素敵”(在日文中形容非常好的,极漂亮的)“きれい”(在日文中形容漂亮的,美的)这些褒扬的词汇。有的去过不止一次,还在盘算着下一次。那些尚未去过的,则常常提及一些想去的台湾知名景点,提到最多的不外九份、各种夜市、台北101大楼等。

 

在东京以南,横滨附近的小镇镰仓,这是一个位于神奈川县,因动漫“灌篮高手”而在大陆及台湾都颇具人气的小城。在这样一个日本的“三线城市”,“台日友好”的概念仍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影响。

 

镰仓“江之电”车身台湾旅行广告

 

在镰仓的地方电车“江之电”(“灌篮高手”中的绿皮火车)的外车身上,我看到“中华航空”的广告。这让我和同行的友人,都有点讶异于台湾文化符号在日本“渗透”的程度。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另一班“江之电”上的醒目标语,上面写着:“同じだけど違う。違うけど同じ”。大意是,台湾和日本,虽然一样,但也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也一样。

 

当我和学长谈起这则广告时,作为对日本有相当了解的台湾人,他也表示太过暧昧,有点“受不了”。作为大陆人的我当时在这列车厢面前的复杂心情,诸位可想而知了。

 

从全球化时代的年轻人看升斗小民的自处

 

我想关于台日之间的“暧昧”,许多大陆人,出于民族情感,定会有所拒斥与批判。不过若要真正理解这种微妙关系,少了对于两岸分隔时期台湾历史的了解便很难做到。不论立场如何,两岸若要求心灵契合,对于彼此历史的相互认识自不可少。否则,我们甚至很难知道大家为何而争吵,为何而各说各话。

 

而说到年轻一代和未来,这几年往来各地,我同样看到乐观的一面。首先,虽然台湾社会受日本文化影响甚大,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大陆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台湾人使用中文的习惯,已经不知不觉中加入了许多大陆的网络流行用法,而大陆的电影、电视剧乃至“中国好声音”一类的节目,也越来越为台湾人所熟知。显然,两岸人的共同话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多。

 

反观我在日本的体验,诚然日本年轻人对台湾普遍抱有好感,这并不意味中日民间关系会因两岸之间的政治现实而遭到阻碍。现在,中国学生是日本最大的一个留学生群体,日本的校园内,乃至校园周边,处处可见中国学生的身影,中日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普遍。

 

在学校的社团内,见到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日本学生在一起交流的场景也并非难事。我们会聊起台北和东京,我们也会聊起北京和上海。我还常常跟他们介绍起我的家乡泉州,我说那是一个与台湾有着很深历史连接的古城。有时甚至因而聊到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所以作为升斗小民,尤其是更有机会在未来民间外交中发挥作用的年轻一代,与其对诸如台日关系一类的问题空感焦虑或义愤填膺,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在看过我们和他们的历史之后,走出去,也带着我们这片土地的真实故事,去和那些你曾想象过的人面对面对话。

 

(作者曾先后于大陆、台湾、日本等地大学、研究所就读,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