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新涨春水的味道,你吃到过没有
分享至:
 (1)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文杰 2017-04-18 07:30
摘要:我想老人这样写,更多是饱含思乡之情,他很想坐在家乡的河边,闻那新涨春水的味道——谁能说汪曾祺不是诗人呢?

记得汪曾祺在小说《大淖记事》里写道“春江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十几岁我第一次读这段话,便有悠然神往之意。

 

汪曾祺曾对小说中提到的那个陪伴十一子与巧云呆到“月到中天”,见证他们凄美爱情的蒌蒿专门加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加肉炒食极清香。……”其后,老人家又专门在散文中解释“极清香”三字:“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味道。”这样的描述算是自己所见描写味觉最美的句子了,然而在不知蒌蒿为何物的人看来,此句仍不免有些玄乎。我想老人这样写,更多是饱含思乡之情,他很想坐在家乡的河边,闻那新涨春水的味道——谁能说汪曾祺不是诗人呢?

 

蒌蒿见之于诗,最有名的当属苏东坡的“蒌蒿满地芦芽短”,然而最早却见之于《诗经》。《周南·汉广》中写道:“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中,“蒌”便是蒌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这位不知名的诗人对于汉水游泳是绝望的,然而咏叹之间却又止不住地依恋,这首与蒌蒿相关的诗,读来总让我想到自己的青葱岁月。

 

作家汪曾祺画笔下的蔬菜

 

大淖的沙洲上长有此物,而自己的家乡也颇多此类处于河中心的小洲,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大的两三亩地,而小的只是水中心一小土丘而已,形同小岛。多长野芦苇与各种杂草,春末夏初,远望一片绿意,如一痕碧青浮于白水之中。读《大淖纪事》,我想到的就是那样的小洲,且暗自断定那水苇子间必定夹杂着野蒌蒿的,可终究没见到几回。

 

《本草纲目》称蒌蒿为白蒿:“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生陂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而歧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每到春天,此物简直炙手可热。有的地方又称蒌蒿为“芦蒿”,大概是嫌“蒌”过僻而取简便之故,而且这东西与芦苇本来也算邻居,既如此,借来“芦”字一用似乎也算顺理成章。

 

第一次从市场买来蒌蒿,以臭豆腐干炒,上桌伴以些许红椒丝,翠绿中抹出几笔朱红。臭干边缘有些黑,且染有一道薄薄的淡青,吃到嘴里当然不臭,而是一种鲜而悠长的香。而芦蒿之香则带有一股天然的野性,清远怡人,嚼之有声,极脆,似乎看得到在江边风中柔软的一片绿,清香中透出的是老汪笔下“新涨春水的味道”。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