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上海街头记忆|下海庙的娘娘是蔡同德药房的大小姐?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力 2017-04-11 18:28
摘要:借着下海庙,今天来说说上海话里的几个有趣的词语。

都说要保护上海话,我看前景并不妙。无论什么事情一旦落到要“保护”的境地,总归有点难。前两天和同事聊天,都是80、90后的上海人,平时都用上海话交流的,我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触祭”,竟无一人能答上来。他们平时说的,是“普通话化”的上海话,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脚踏车”,他们知道是“自行车”,但如果问他们什么是“触祭”(带有揶揄意味的“吃”),伊拉就“伐晓得”来。连“触祭”都不晓得,啥叫“嚼蛆”,估计就更不甚了了了。

晚清版画三百六十行:“算命已是瞎嚼蛆……”(图片来自网络)

 

都说“童言无忌”,但我们小时候生长在一个禁忌重重的社会,一不留神就会说些不该说的话,在那个时候大人总是说:“这小子,不要嚼蛆了!”很多方言说的时候不注意,真的细想,真是生动,把满嘴胡说八道比喻成嚼蛆,可比现在的什么“满嘴跑火车”有意思。

 

“嚼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前上海的“小热昏”了。“小热昏”纸面意思是发烧了说胡话,和“嚼蛆”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满纸荒唐言”。我“老周望野眼”,也是瞎三话四、瞎七搭八,所以看到“小热昏”,自然多家一分留意。传说第一位表演“小热昏”的是文明戏演员、苏州人徐卓呆,自己命名为“热昏”,二十世纪初小热昏艺人杜宝林在上海城隍庙一边卖梨膏糖一边表演,一张嘴、一面小锣一块三巧板,在“热昏”两字前加了个“小”字。小热昏的名头就此叫响。小热昏讲过的段子“造造反反”,因为自称已经热昏了头,所以文责是不负的,自然也当不得真。但有些段子说得有板有眼,成了民间传说,还蛮有意思的。

 

话说那天老周到南京东路办点事,路过蔡同德堂药房一时兴起抬头拍了几张照片,并未多想。回家翻看“小热昏”讲的上海民间故事,真是无巧不成书,小热昏的故事里有一则蔡同德药房的段子,这家闻名沪上的药材店的发迹,和下海庙里的“娘娘”还有点关系呢。

 

话说清光绪八年(1882年)宁波商人蔡嵋青从汉口来到上海开了间蔡同德药房,初来乍到生意并不景气。有一天,蔡嵋青的女儿到虹口的作坊去探望亲戚,走到提篮桥附近,看到下海庙很是热闹,就和哥哥嫂子一道去烧香磕头。这一烧,烧出名堂来了。蔡小姐抬头看菩萨时,菩萨对他一笑。当天夜里,菩萨托梦给老爷,说是看中了小姐,要娶她。果然三天以后,小姐生了急病不治身死,临终前,他再三叮嘱父亲将她嫁往下海庙做菩萨娘娘。

提篮桥下海庙

下海庙旧影(图片来自网络)

 

老爷不敢怠慢,到下海庙拜访主持的师太,捐了一大笔银两,算作女儿的陪嫁。蔡小姐就此装了金身,供放在菩萨的身后,成了下海庙的娘娘。自从下海庙有了菩萨娘娘,蔡同德堂成了菩萨的老丈人,那还了得?从此名声大振,药材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上海四大中药房之一。蔡同德堂的洞天长春膏、虎骨木瓜酒,在老上海当中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下海庙的娘娘是蔡同德堂的大小姐,民间传说荒诞不经,想来是小热昏的嚼蛆,坊间的笑谈而已。不过虹口提篮桥的下海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地方。说是“庙”,其实除了汉川佛教供养的释迦牟尼佛、观音、弥勒佛等,还供奉妈祖、财神、城隍老爷、眼睛娘娘等民间神祗。说它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气魄,实不为过。

 

下海庙门前,海门路上有一家郭大王净素坊,当年“郭大王溜溜球”在上海妇孺皆知,郭大王后来生意惨淡,在海门路开素面馆为生。转眼间,郭大王也已成故人了。

 

下海庙来来往往很多次,我并未进到下海庙去看过,既然看到这样一则民间传说,不禁起了好奇心。某日搭上十二号线地铁到提篮桥,没几步就到了下海庙,五块钱香火券,进门想看个究竟。一进山门,保安爷叔就关照:“阿弟,里厢不好拍照哦。”菩萨的道场自然不敢造次,相机赶紧包里藏好。一圈兜下来,城隍殿里果然有两位娘娘的塑像,至于究竟是不是蔡同德堂的大小姐、哪位才是,在下才疏学浅,自然不敢随便“嚼蛆”啦!

 

瞎嚼蛆,哈哈一笑听过算数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微信ID:otvzhouli12】 授权首发。编辑邮箱:renwoxinggy@163.com)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