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男性的饭碗更易被人工智能“抢”走?学者:想多了
分享至:
 (6)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曹飞 2017-04-07 07:38
摘要:认为女性由此迎来职业春天的人们,恐怕要失望了。

女性占了上风?

 

毫无疑问,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地渗入我们的生活,甚至还会抢走人类的饭碗——不久的将来,有一帮机器人成为你的同事,与你一起工作、一起考核KPI,应该不是什么痴人说梦的事儿。

 

根据普华永道近期的一项研究报告,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将有30%的工作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取代,德国和日本分别为35%和21%,而美国的比例则达到38%。

 

有趣的是,这个研究还给出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报告认为,由于女性更多从事需要社会技能的工作,如教育和卫生等,因而受到机器人威胁的程度相对较小,仅为26%;而相形之下,一些教育水平要求较低,以男性为主导的如运输和制造等行业,受到威胁的岗位达到了35%。

 

这样看来,这次似乎是女性占了上风。有媒体甚至惊呼“相较于女性,机器人更容易抢走男性的饭碗”。

 

事实果真如此吗?

 

谁将替代谁?

 

前有“阿尔法狗”和“Master”,后有“绝艺”,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的“无敌”让不少人开始忧虑,是否还有更多的领域被人工智能“攻陷”,人类的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取代?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看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弄明白机器到底能干什么。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而言,评价一个机器能否做好一件事情,一般需要为其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例如无人驾驶,把机器开进测试场,看它能否很好地识别红绿灯和斑马线,能否避让行人,假如机器通过了上述测试,就算合格。

 

不过,司机们都知道,在实际上路时,车子遇到的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红绿灯可能会出现故障,行人有可能突然冲进斑马线,雨雪雷电等天气可能带来各种测试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

 

对于这些突发情况,人类司机能够快速判断和决策;但是如果没有设定相应的程序,机器就无法应对这些未知的问题。

 

那么,如果人工智发展到可以“聪明”地识别这些复杂路况呢?吴飞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本质上还是要看一项任务是否具有重复性和可枚举性。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围棋,虽然棋盘非常复杂,但是终其所有,逃不出10的300次方,这个运算量对人类大脑来说很大,对计算机就不是。而从当前的以人类驾驶为主,到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人机混合驾驶将成为主流。

 

他因此认为,目前人和机器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关系,“人类始终是人工智能行为中关键而又不可缺失的一环,是‘总开关’。”

 

“我们当然希望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但是这种聪明的结果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使人类变得更聪明,与此同时人类的技术发展也会让机器变得更聪明。人机各取所长,协同劳动,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吴飞说。

 

男性的饭碗更容易被抢走?

 

正因为机器能解决重复性、机械性的问题,才造成了所谓“抢男性饭碗”的现状。

 

在吴飞看来,机器的作用是使人类的工作更有效率,所以目前被取代的都是些多是些重复性、机械性工作,比如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些工作本身也并不需太高的教育水平,只需拧好螺丝、做好焊接即可。此外,危险性的工作也出现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名单中,这就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火山口、深海和核辐射区域等地区作业的原因,这些都是过去人们认为更适合男性的职业,但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代劳。

 

除此之外,目前他还未发现其他领域有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的迹象。比如前不久IBM研发的电脑医生沃森(Watson),它储存了数百万文档资料,包括目前世界上医疗领域里几乎全部病例和最好的诊疗方案,能凭借从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迅速给出诊断提示和治疗意见。但即便如此,它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建议,而不是取代真正医生的诊断。

 

关于“男性饭碗更容易被抢”的解读,吴飞认为机器的选择倒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人类的社会分工是一种传承,很多职业与性别并无关联,也不能依据性别进行划分。”在他看来,所谓的性别差异主要还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比如幼儿园教师,虽然男教师比女教师少,但这并不代表男性就不适合当幼儿园教师;二是男性和女性基于生理差异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建立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具体情况下还要考虑男女的个体差异。

 

那么在一些更需要社交能力的行业里,人工智能为什么就逊了一筹呢?

 

吴飞认为,人工智能没有感情,而这类工作往往需要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具有感官性、言语性的特征,并非简单的示教性劳动,人工智能自然不擅长。举个例子,教育类工作就不是示教性劳动,它没法像拧螺丝那样,只要拿起螺丝和榔头,敲几下即可,而必须以逻辑推理为导向,还要带有感情,现在的人工智能如何适应得了?

 

新的机会属于谁?

 

至于男女在职业上的差异,他坦言人类目前“还未能准确掌握”。男女的生理结构存在区别,各自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不大一样,但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种差异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只能说未来长于社交技能的人,在职场上可能会更有竞争力。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也持类似观点。在她看来,两性之间的差异除了生育和体力因素以外,皆由后天影响。比如,虽然不同人之间在社交技能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是至今没有证据显示这种差异一定与性别相关,因此也无法得出“女性更适合社交性强的工作”这样的结论。像护士这样的职业为什么女性居多,只是因为受我们社会文化的影响,女性更多地被鼓励去扮演“照顾者”的角色而已。

 

不过,认为女性由此迎来职业春天的人们恐怕要失望了。

 

致力于性别研究、家庭研究的沈奕斐,一方面承认将来体力劳动被机器人替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果断指出,幻想以人工智能这一发展趋势破除传统职场的性别鸿沟“显然不可能”

 

沈奕斐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女性就业率还算是比较高的,但最大的问题不在女性就业率,而是职场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与男性相比,女性从业者更容易碰到职业隔离难题,比如在很多企业中层以上领导级别中,女性的数量明显低于男性,很多女性一辈子都打不破往上晋升的天花板。再如,在提倡‘双创’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女性在过去被认为更适合男性的创业领域发光发热,但也要看到,风投界有人一看对方是女性就不投资,他们认为女性结婚之后需要照顾家庭,势必影响企业发展。”

 

沈奕斐认为,除非社会的性别权力本身发生改变,否则在职场,即使女性获得新的机会,最终也不一定占据优势地位:“如果某个行业变得热门或者收入较高,男性就会进入,哪怕这个行业原先由女性主导。人工智能时代如果社会文化真的发生了变化,那么鼓励男性更多地进入需要社交技能的领域,男性也一定会作出改变。这样的改变,人类历史上早就发生过了。”


(本文首发于上观,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