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这么多外国使领馆,为何曾扎堆虹口?
分享至:
 (12)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 钢 2017-04-07 11:34
摘要:虹口区黄浦路,大家对该路段上的俄罗斯领事馆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这条不长的路上,除了俄罗斯领事馆,还曾先后有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60号)、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36号)、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106号)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浦路被称之为上海的“东交民巷”。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上海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目前,世界上已有55个国家在上海设有领事馆,其领事范围也涉及到江、浙、皖等华东地区,是国内设有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之一。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上海的虹口区黄浦路曾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外交领事馆区域

 

如今,大家对该路段上的俄罗斯领事馆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这条不长的路上,除了俄罗斯领事馆,还曾先后有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60号)、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36号)、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现黄浦路106号)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浦路被称之为上海的“东交民巷”。

 

黄浦路本来只是苏州河入黄浦江口北岸滩地的一条纤道。1848年被拓建为马路。对岸临江的马路最初时被命名为“扬子江路”。于是,苏州河北岸临江的马路就被称为“北扬子江路”。后来,外国侨民们发现这里所临的江并不是扬子江,而是其支流——黄浦江,于是就将扬子江路改为黄浦路,后又称为黄浦滩路,即今天的外滩。北扬子江路则一直被称为黄浦路。

1875年在外滩花园北望苏州河北岸虹口。左侧隐约可见木质的外白渡桥,桥右(东)依次是礼查饭店、最早的德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当时上海水位较低,沿河不建堤岸。

根据1911年《字林行号录》载的各国领事馆地址,当时有14家外国驻上海领事馆,而其中有10家在今天的虹口区域内,除了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外,还有奥匈帝国领事馆(现黄浦路42—44号)、比利时领事馆(原兆丰路17号,现高阳路)、丹麦领事馆(现黄浦路25号)、葡萄牙领事馆(黑狮路38号,现中州路)、西班牙领事馆(老靶子路31号,现武进路)、瑞典领事馆、挪威领事馆(北苏州路2号)。当时在上海设领事馆的还有:法国驻上海领事馆(公馆马路,现金陵东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外滩33号,现中山东一路)、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荷兰驻上海领事馆(麦根路45号,现石门二路)。

 

黄浦江畔一条小小的黄浦路,为何在当时能吸引那么多西方国家的注意力,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资料显示,黄浦江苏州河边的黄浦路,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一边临江一边靠河,在当时外国人进出中国主要靠航运的年代,这里又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加之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一张白纸,又临上海老城厢比较近,进出市区方便,进可立马到达市中心,退又可从黄浦江直达东海,这在当时的上海很难找到如此有地理优势的地方。

 

当然,美国人当时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永租”了一块土地,建立教区,使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侨民经常来此。外国侨民多了,外国人希望在侨民多的地方设立领事馆,以保护自己的侨民,方便侨民联系,也是各国把黄浦路作为他们的领事馆馆址所在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有资料显示,1852年设立在黄浦路上的奥匈帝国驻上海领事馆曾在1884年至1885年被拆除重建,当时为两幢三层坡顶洋房。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闭。1924年重新设立为奥地利领事馆。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领事馆也因此关闭。

 

1852年,德国政府曾在上海设立汉堡领署。1861年5月,德国普鲁士委任的驻上海领事迂爱伦布伯爵抵达上海,旋在虹口区的黄浦路9号(今60号)建立领事馆,1878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884年至1885年在原址建新馆,为德国式建筑。领事馆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畔,领馆高三层,由一幢住宅楼和一幢办公楼相连接,在楼的南立面有通风遮阴的券拱外廊。临江的全部房间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建筑立面上以券拱外廊为主要处理手法,住宅楼和办公楼风格协调,似一对姐妹楼。

19世纪末,在外白渡桥上北望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左侧第一幢建筑原址为北苏州路2号,瑞典和挪威领事馆曾设在这里;桥的右侧建筑依次为礼查饭店、德国基督教新福音堂(尖顶)、德国领事馆。

领事馆1886年3月落成。因为德国领事馆建在黄浦路,因而当年这一带便成了德国侨民区。1900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德国侨民在黄浦路礼查路(今金山路)东侧建了基督教新福音堂及德国侨民学校,这里曾是上海德侨活动中心。

 

1898年,曾经任德国驻马绍尔群岛全权代表、驻萨摩亚领事、德国南非国家银行行长的法学博士威廉·克那佩调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直到1906年离任。1900年起任德国驻中国大使的阿尔方斯·冯·穆默,当年8月来上海,并在黄浦路9号与两广总督李鸿章会晤。因当时德国政府反对李鸿章作为议和全权代表,一度图谋扣留他,以阻止他赴京。9月初,德国外交副大臣李福芬把扣留李鸿章的意图传达给穆默,要他与远东舰队司令裴德满及霍夫纳将军商议具体事宜,后怕引起国际纠纷而扣留计划“流产”。

 

穆默是位政治家和专业外交官,其来华的主要任务是促成签订《辛丑条约》。同时,穆默也是位摄影师,他来华后第一站到的就是上海。他当时用镜头记录了1900年上海的外滩、豫园、苏州河岸、上海德国领事馆,以及李鸿章来访、德国军队开进上海等。1902年,穆默回国休假时,自费在柏林出版了《照片日记》,并在前言中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照片对遥远的中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德宣战,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关闭。1844年7月,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当年8月26日,美国政府任命费信登为首任驻上海领事,但其未到任。1846年夏,美国政府任命旗昌洋行在上海的代表吴立国为署理上海领事,吴立国便在自己的洋行升起了美国星条旗,不料遭到英国人抗议。英国人认为,在他们的租界里不能升除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旗帜。

 


1845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永租”了一块土地,建立教区。1848年,文惠廉以传教士的身份向上海道申请,仿英租界在虹口建立美国人居留地,上海道口头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设立美租界,俗称“虹口美租界”。美国政府也就选择虹口的苏州河岸边建立了领事馆。

 

1854年2月15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黄浦路(今36号)举行升旗。由于中国邮政起步较晚,为了保证在华侨民与美国的联络,1867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内设邮政署,并在多家上海洋行内设立投递处,这种外国在上海建立的邮政当时被称为“客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成了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原领事馆不够用。1933年计划易地重建未果。此后长期租用江西中路171号建设大楼楼层为领事馆,1949年撤离上海。

1871年7月13日,日本领事馆在今黄浦路106号升旗。1911年在原址重建新领事馆

根据史料记载,最初俄罗斯未在上海设立领事馆,上海的侨务委托美国商人代理。1875年俄罗斯派孔气为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租福民路外滩民房设立领事馆。1896年俄罗斯设立驻上海总领事馆,德米特里耶夫出任首位驻沪总领事。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驻沪总领馆分设于上海各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十年。当时的俄罗斯驻沪总领馆所负责那时的总领馆外交辖区辖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

 

到了1911年,格罗瑟接任俄罗斯驻沪总领事一职。由于当时上海经过将近70年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同时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亦十分凸显。当格罗瑟上任后,便迅速呈上报告给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陈述未来的中国对于保障俄国利益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贸易和外交活动以确保俄国在该地区存在的必要性。沙皇尼古拉二世阅读报告后听取并采纳了他的相关建议,其中作为众多具体措施之一的项目就是划拨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驻上海总领馆大楼。

 

1914年至1916年,俄罗斯在德国领事馆东侧自建领事馆。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的俄罗斯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馆舍正式通过有关方面的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根据当时的情况,俄国领事馆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豪华装饰成为当时众多外国驻沪领事馆中的最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所有驻外使领馆中最漂亮的一个。

 

这个领馆建成后刚使用就遇到俄国“十月革命”。1924年,中苏恢复邦交后,黄浦路22号为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今为俄罗斯驻上海领事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全境,苏联总领事馆不得不再度闭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和苏联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驻沪总领事馆时隔8年后重新于原址开馆。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时,上海总领馆先后接待了1600余家单位约4万人前来吊唁。

 


题图:临苏州河的美国领事馆。摄于1911年左右

本文编辑:沈轶伦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