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城市风情 海派生活”征文作品26】 过年礼物的变迁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邓为民 2017-03-21 14:41
摘要: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礼物的过度奢华没有必要。毕竟,礼到是一个方面,心到、情到才是关键。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新春佳节期间看望亲朋好友,人们总会带上礼物表表心意。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细数不同年代过年礼物的变化,同样令人无限感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买糕点当然也是凭票供应。过年了,买上几块蛋糕用纸袋包一包就可以当礼物送出去。那时候的蛋糕可不是奶油蛋糕,只是圆形的小鸡蛋糕,有一种咖啡色的好像便宜点,奶白色的就稍贵一点。后来糕点有了盒装的,用的是那种很薄的“硬板纸”,白色的方形盒子上印着商家的店貌图案,里面放着各式的什锦糕点,再用红绳子扎好,这在那个时候可是相当高级的过年礼物了。

    水果当然也是过年礼物中的“常客”,但水果品种无外乎就是苹果、生梨和香蕉等。但是,你想不到的是,那时候已经有果篮了,当然不是现在人们熟悉的水果篮。这种上海人称之为“黄篮头”的镂空竹制品,过去在江南一带还是很流行的。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文章中写到:用几条竹篦粗粗编成,多半用来装送礼的水果,上面再复一张大红纸,用粗体黑字印着“四时鲜果,送礼佳品”等字样,再用粗草绳一扎,虽显粗俗却十分实惠。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物资开始变得丰富起来。香烟、老酒成为了过年礼物之一。我不得不佩服那时候营业员的业务素质,他们用一根红色的塑料绳就能把几瓶老酒捆扎得结结实实,让送礼的人拿在手上妥妥的。那时候还流行送奶油蛋糕,大大小小的店家一到过年都堆满了蛋糕盒子,圆圆的的盒子也是一家比一家大,但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的奶油多数是人造奶油。过去公交车很挤,奶油蛋糕又很大,常常会发生有的乘客挤公交车时,把蛋糕挤扁了的奇葩事。后来有了泡沫盒子装蛋糕,才算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的人舍不得吃这蛋糕,就把东家送来的蛋糕送到西家,这样送来送去,结果发生了蛋糕又回到第一家的尴尬事情。

    九十年代过年,人们在“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某某”的广告声中,流行起了送保健品。什么这个液、那个膏成为了送礼的“标配”,但大浪淘沙,现在还能继续“存活”的保健品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九十年代,国门也渐渐打开,什么洋烟、洋酒、咖啡等也成为了热门礼品。有些老人误把他人送来的咖啡当成了麦乳精,可一冲却觉得味道实在有点苦,但总算也“开洋荤”了。

    进入新世纪,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过年可选择的礼物品种越来越多。大家也不单一选择吃和喝的东西来作为过年的礼物,有关玩和乐也能成为礼物。现在最受孩子欢迎的礼物可能就数各种电子产品了,而送给长辈也可以送一些健身卡、体检卡、购物卡等卡片来作为过年礼物。选择太多有时候也是一件麻烦事,所以有些人干脆就把红包当成礼物送人。另外,礼物的过度包装也成为了时下礼物的一大突出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礼物的过度奢华没有必要。毕竟,礼到是一个方面,心到、情到才是关键。

    (本次有奖征文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城市超市共同举办。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