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以为中国观众只听老曲子?你错了
分享至:
 (2)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海杰 2017-03-01 08:01
摘要:世界名团在中国演出曲目多年不变,时间久了会束缚听众的欣赏面,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要低估爱乐者对新曲目的欣赏和接受能力,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们。

  

最近,《音乐周报》 刊登一条信息——综合英美乐评人在多家媒体的评选,筛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2016年古典音乐十佳演出。评十佳,不稀奇,但此份评单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十佳演出中,居然有四佳的曲目是当代音乐。


请看:第一名,2016年7月上演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超现实歌剧 《泯灭天使》(由托马斯·艾德斯作曲);第二名,2016年上演于纽约阿莫里军械库大厅的声乐舞台剧 《物质》(由荷兰作曲家路易斯·安德里斯创作);第六名,2016年夏季在德国鲁尔艺术节上演的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的合唱作品《四方》和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的《多利亚地平线》;第八名,2016年11月10日,西蒙·拉特率领柏林爱乐乐团,于卡内基音乐厅指挥他在总监期间在卡内基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曲目内容囊括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作品,其中有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韦伯恩《六首小品》、贝尔格《乐队作品三首》。


“十佳”中有四佳属于当代作品,这个比例够高的了,且名次名列前茅。即使在其他六佳演出中,也不乏平时较少上演的作品,如5首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五弦乐四重奏》、西贝柳斯的《库尔雷沃交响曲》等。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在当今欧美主流演出市场,当代曲目已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事出有因,古典音乐经过数百年的演出,曲目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唱片出版也如此)。如何与时俱进,开拓爱乐者的欣赏面,已显得越来越必要了。现在,欧美的不少音乐会,经常会有一两首当代作品和新作品首演,有的甚至整场都是当代音乐,包括以前很少上演的晚期浪漫派中比较冷门的曲目和民族乐派作品。这从最近上海电台经典947中的欧美音乐会实况录音中也能感受到。


古典音乐演出状况的这种变化,近年来在国内也已有所反映。以前我们的交响乐团上演音乐会,或者世界名团来中国演出,曲目一般都是古典浪漫作品,比如说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不知演了多少回。当然,这些经典作品永远具有其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值得反复演出,尤其是对刚踏入古典音乐欣赏大门的观众来说,多听几回绝对是有益处的。但如果我们的音乐会长年累月以这些常规曲目为主,时间久了,会束缚我们的欣赏面,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影响欣赏的激情、热情、动力和求知欲。就笔者个人体会来说,如果说以前我感兴趣的是乐队和演奏家的水平,现在则更关注音乐会的曲目。就好比上饭店,除了厨师的水平、饭店的信誉,还有菜肴的品种。如果一家饭店的菜肴一直是“老面孔”,从不创新和翻新,肯定会影响食客的胃口。平时我与周围的一些乐迷交流,不少也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听新曲目而赶赴现场的。现在每年五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每年九月的上海当代音乐周,已越来越引起我的聆听兴趣,就是因为其中有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新作品。虽然这其中不是每首都是上品精品,但至少给予了我们新的聆听感受,开拓了我们欣赏音乐艺术的新眼界。

 


也许有人会说,上演耳熟能详的作品,票房相对有保证。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所谓过犹不及,可能会适得其反,原因上文已有阐述。与此相应,我们不要低估爱乐者的欣赏能力。比如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的作品,十年前很少在我们这里上演,现在几乎是“家常便饭”了,有乐迷甚至就是为了他们的作品而欣然踊跃购票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爱乐者,他们的起点,他们的欣赏能力,远远高于我们的预估。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乐迷朋友。


虽然我们现在音乐会曲目的“新面貌”一时还赶不上欧美,但这是国内古典音乐演出的一个方向,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主办方的关注。这是我从本文开头的一则信息中所引发的感想。


组稿、编辑:伍斌    本文配图来自中国古典音乐家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