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奥斯卡政治:左翼好莱坞的困境与乡愁
分享至:
 (12)
 (1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陆宇航 2017-02-27 16:37
摘要:好莱坞在制造一个个电影美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关于意识形态的复制再生产;大多数时候,好莱坞的政治性被埋藏在作为“艺术”或“商品”的电影之内。

 

好莱坞从来不会无关政治,奥斯卡也一样。

 

当唐纳德·特朗普登上总统宝座当选总统后,极度不满的好莱坞迅速作出了反应——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公开怒斥;比如刚刚热闹过的奥斯卡。

 

事先已经有声音称,今年的奥斯卡或许将成为“最政治化”的奥斯卡。但真的这样,其实也不足为怪。作为美国的左翼大本营,每一次美国社会撕裂,都会让好莱坞更“左”,奥斯卡则显然是一个出口。

 

在揭晓最重要的“最佳影片”时把《月光男孩》误读成《爱乐之城》,奥斯卡闹出了历史上最大的乌龙,却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乌龙。谁都明白,撇开电影艺术的考量,让《月光男孩》最终折桂,绝对符合“政治正确”的需要。而那种“政治正确”,恰恰是被特朗普一路踩在脚下的。

 

但即便没有闹出乌龙,《爱乐之城》折桂也不会令人意外,并且同样符合左翼好莱坞的政治取向。

 

从片名和主题上来看,两部影片似乎同政治无甚关联。但联系今日美国的社会现实,两部影片中,分明暴露着美国左翼的现实困境与焦虑。

 

 

左翼好莱坞

 

我们了解的好莱坞,似乎只是一个歌舞升平、“娱乐至死”的电影梦工厂。很少有人记得,在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出现过因受到政治压迫而闻名的“好莱坞十君子”。

 

我们了解的好莱坞,似乎是一个远离政治是非、一心只管拍电影与赚钱的全球化工业系统,却未曾知晓在漫长的1960—70年代,好莱坞在那场被命名为“反文化运动”的左翼狂欢中所处的位置。

 

资本主义政治系统内“左”与“右”的分野,最早诞生于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在这场被载入各种史册的资本主义革命中,各方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其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以激进著称的吉伦特派被命名为左派,而代表大资本家利益的保守一方则被命名为右派。这种黑白分明的二元划分,成为维系资本主义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结构。在两党制的美国,左右分立的政治格局更为显著。更看重平等和福利社会的民主党自然代表了左翼力量,而更偏重自由、竞争等自由时代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的共和党则是右翼力量。

 

不过,“左”与“右”也不都是铁板一块。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大格局是更为广义上的“左右”对立,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出现了“新左翼”。新左翼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要求消除各种各样广泛存在的歧视。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最为显著的三个歧视领域,性别、种族与肤色成为新左翼最关注的对象,而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这代表着一种“政治正确”。

 

随着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这种“政治正确”,渐渐也就成为西方社会的默认规则。而好莱坞就是其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作为新左翼的大本营,好莱坞对政治正确的遵守达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1966年,从道德和政治上对电影业进行严格规制的《海斯法典》被取消,政治正确不再作为成文规定。但在好莱坞,政治正确俨然是电影审查的隐性规则。时至今日,掌握在政治正确手中的生杀大权只有增而无减。

 

怎么才是“政治正确”呢?很简单,在一部被分级为可以在主流院线上映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黑人、少数族裔等带有弱势群体标签的演员,通常扮演的都是领导、好人之类的正面角色。只要稍微多看几部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相信你也可以在影片开始阶段就立马猜出谁是反派谁是正派。

 

除了作为审查机制的政治正确以外,整个好莱坞的立场也是明显偏向左翼的。好莱坞所处的加利佛尼亚州,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等弱势群体平权运动的主战场,历来都是左翼民主党的票仓。如同梅丽尔·斯特里普所言,好莱坞是外来者与外国人的世界。好莱坞内部的这种结构自然决定了它持有新左翼的多元价值主张。

 

他们走在反对特朗普的最前沿,一点都不用意外。

 

至于“新左翼”的色彩是如何体现的,我们来看电影。

 

 

左翼的乡愁梦

 

经由弗洛伊德的启发,电影通常被比喻作梦境。而《爱乐之城》无疑是一部自觉的梦电影。从片名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该片的香港译名《星声梦里人》更加接近剧创者的本意,而其原名“La La Land”,其实是英文里的一个常用词,指的是一种在梦境中一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套层梦。在这场经典的好莱坞歌舞表演之中,不仅有着被世代咏诵的爱情梦,更深深地埋藏着左翼的乡愁梦。

 

在西方社会,左翼常常是传统的反叛者。但这一次,左翼变成了怀念过去的人,这多少有些别扭。毕竟,对于处于激进位置的左翼而言,未来才是真正的理想栖息地,才是推动他们不断改造现实与前行的动力所在。

 

但在美国的现实中,未来的走向被改变了。对左翼而言,特朗普的出现是实实在在的礼崩乐坏,他上任以后的“禁穆令”以及试图废除奥巴马医改等行动,清楚地指向一点:坚定破坏左翼一直以来的斗争成果。

 

奥巴马执政的八年停留在了过去,这个短暂时期就成为了当下美国左翼所难以抵达的乌托邦,也就成为了《爱乐之城》所影射的对象。

 

对于影片中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而言,最美好的梦境就是两人之前的朝夕相处。导演对承载两人美好回忆之地的选择是洛杉矶——好莱坞的大本营。这也是一种隐喻:对于身处数字时代的好莱坞工业体系而言,黄金时代的终结乃是不争的事实。

 

当悲剧性时刻降临,之前在美如画的梦幻洛城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愁思。承载着爱情的洛杉矶对于二人而言,处在无法回归的过去;即使再度回到这座城,也已物是人非。

 

被特朗普修改的美国,对于左翼好莱坞而言,就是这样一块陌生的熟悉故土。而只有在电影构造的白日梦境当中,他们才能回到过去的乌托邦中。

 

《爱乐之城》中,故事中的爱情、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三者相互叠影,共同构筑了一个有关乡愁的梦境。

 

 

“政治正确”的困境

 

再来看看拿到“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男孩是黑人、同性恋。和刻板印象中的黑人一样,他来自贫民区的单亲家庭、和有毒瘾的母亲一起生活;和刻板印象中的同性恋一样,矮小瘦弱的他被学校的同学霸凌,难以获得异性恋式的恋爱、婚姻和家庭。

 

这是一个建筑在悲情政治基础上的故事。男孩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与社会边缘,他首先被同情,继而才得到认可。

 

这也恰恰映射出作为文明社会潜规则的“政治正确”的困境。男主角被理解、同情的基础,正是“政治正确”所赋予的种族/肤色/性别标签。试想,如果这把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换成白人异性恋,还有可能得到好莱坞那么强烈的认可吗?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有吸毒、生活在贫民区的白人;同样也有被霸凌、瘦弱的、难以获得爱情的异性恋。但是,这个组合对于“政治正确”来说,却是“不正确”的。

 

诚然,“政治正确”是想要消除歧视和刻板印象的。但是,如同体现在《月光男孩》和社会生活的其他角落当中的事实一样,歧视和刻板印象并没有因为“政治正确”而消除,反而被固定乃至强化。更讽刺的是,“政治正确”带来了阶层划分的“新标准”,它以“品味”和“文明”来区隔社群——新一套歧视系统和刻板印象悄然形成。简单粗暴地说,在美国社会中,如果你不以“政治正确”来要求自己,你就不是文明人;所以,为了防止被踢出文明人的队伍,你必须认同《月光男孩》。

 

这不仅仅是约会时要不要去看某部影片的问题——在美国社会,“政治正确”正朝向一种僵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任命公司高管,先要考虑少数族裔配额,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又比如,为了照顾其他宗教信仰者,圣诞节不说“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改说“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s)。

 

更深刻的问题是,当“政治正确”试图保护每个个体的权益时,却反身陷入了“少数人政治”的囹圄,而无法对每个个体提供它所允诺的保护。 《月光男孩》讲述的是同性恋,但作为群体的同性恋,和作为个人的同性恋,是不同的。你要么是同性恋,要么是异性恋——但作为个体的“人”,你在哪里呢?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以个人主义著称的“美国传统精神”,与受这种精神熏陶成长的内陆中下层白人,会如此激烈反感同样“尊重个人权利”的“政治正确”了。选票把特朗普送上台,同时也对左翼的“政治正确”作了审判。

 

而《月光男孩》在这个时刻的折桂,无疑是左翼好莱坞的再一次热情洋溢、却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的抗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赵翰露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